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河道水体污染现状 | 第15-16页 |
1.2 河道水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河道水体物理修复技术 | 第16-17页 |
1.2.2 河道水体化学修复技术 | 第17-18页 |
1.2.3 河道水体生物修复技术 | 第18-19页 |
1.3 河道水体氮素循环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1 微生物脱氮机理及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3 水生植物-脱氮微生物联用技术在河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 第23-24页 |
1.4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24页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1 室内模拟实验 | 第27页 |
1.6.2 原位工程试验 | 第27-28页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28页 |
1.8 课题来源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9-38页 |
2.1 贡湖湾原位河道样品采集 | 第29-30页 |
2.2 固定化高效脱氮微生物制备与应用 | 第30页 |
2.3 沉水植物伊乐藻的培养 | 第30-31页 |
2.4 实验室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31-38页 |
2.4.1 室内模拟实验 | 第31-32页 |
2.4.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2页 |
2.4.3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2.4.4 N_2浓度的测定 | 第33页 |
2.4.5 泥水界面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测定 | 第33-34页 |
2.4.6 泥水界面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 | 第34-35页 |
2.4.7 (15)~N平衡模型实验 | 第35-36页 |
2.4.8 样品采集与(15)~N丰度测定 | 第36页 |
2.4.9 N_2O排放通量测定 | 第36页 |
2.4.10 底泥溶解氧侵蚀深度测定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室内模拟实验 | 第38-58页 |
3.1 室内模拟生态修复实验设计及装置 | 第38-39页 |
3.2 室内模拟生态修复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3.2.0 泥水界面溶解氧侵蚀深度、pH及ORP | 第39-40页 |
3.2.1 水体中氮素存积量 | 第40-41页 |
3.2.2 植物对氮素吸收量 | 第41-42页 |
3.2.3 底泥中氮素储存量 | 第42-43页 |
3.2.4 气体形式释放(N_2和N_2O) | 第43-46页 |
3.2.5 泥水界面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菌群功能基因丰度 | 第46-49页 |
3.2.6 泥水界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49-52页 |
3.2.7 定量(15)~N-NO_3~-和(15)~N-NH_4~+转化平衡 | 第52页 |
3.3 室内模拟生态修复实验结果讨论 | 第52-56页 |
3.3.1 伊乐藻-脱氮微生物联合作用对水体氮素脱除机理探究 | 第52-54页 |
3.3.2 伊乐藻-脱氮微生物联合作用增强表层底泥脱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机理探究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原位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 第58-81页 |
4.1 原位河道生态修复区位分析 | 第58-59页 |
4.2 原位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设计 | 第59-66页 |
4.2.1 固定化高效脱氮微生物的投加 | 第59-60页 |
4.2.2 人工生物填料-生物绳的布设与安装 | 第60-62页 |
4.2.3 植物的配置及种植 | 第62-64页 |
4.2.4 各点位生物绳与植物配置方案 | 第64-66页 |
4.3 原位河道生态修复工艺流程 | 第66-67页 |
4.4 原位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效果 | 第67-73页 |
4.4.1 原位河道各点生态修复现场图片 | 第67-69页 |
4.4.2 生态修复工程对氮素去除效果 | 第69-72页 |
4.4.3 生态修复工程对磷素去除效果 | 第72页 |
4.4.4 生态修复工程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72-73页 |
4.5 原位河道表层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73-80页 |
4.5.1 测定结果 | 第74-79页 |
4.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9-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5页 |
5.1 结论 | 第81-83页 |
5.1.1 室内模拟实验 | 第81-82页 |
5.1.2 原位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 第82-83页 |
5.2 建议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附录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