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辅助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初探--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 第11-14页 |
| ·生态和可持续建筑是建筑发展的趋势 | 第11-12页 |
| ·气候是建筑的地域性特质 | 第12页 |
| ·建筑设计结合气候环境 | 第12-14页 |
| ·课题研究现状及内容 | 第14-15页 |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5-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框架 | 第16-19页 |
| 2 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设计的发展 | 第19-29页 |
|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发展概述 | 第19-23页 |
| ·建筑设计中的数字技术 | 第19-20页 |
| ·2D时代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 第20页 |
| ·3D时代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 第20-21页 |
| ·从三维模型到建筑信息模型BIM | 第21-23页 |
| ·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 | 第23-25页 |
| ·图示设计思维的转变 | 第24-25页 |
| ·促进了更开放的设计平台的研发 | 第25页 |
| ·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方法的影响 | 第25-27页 |
| ·空间认知的转变 | 第25-26页 |
| ·设计过程的数字化 | 第26-27页 |
| ·建筑环境设计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3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探索 | 第29-49页 |
|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 | 第29-37页 |
| ·与建筑有关的气候要素 | 第29-35页 |
|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技术观 | 第35-37页 |
| ·现代技术基础上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 | 第37-40页 |
| ·设计理念的转变 | 第37页 |
| ·设计方法的对比 | 第37-40页 |
| ·数字技术辅助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运用 | 第40-48页 |
| ·数字技术辅助设计应侧重设计方案的比较 | 第41-45页 |
| ·数字技术辅助设计要与设计早期阶段的高度适应 | 第45-47页 |
| ·与设计一致的目的与评价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4 数字技术辅助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方法 | 第49-75页 |
| ·适宜于设计早期阶段的建筑数字技术 | 第49-51页 |
| ·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规划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 | 第51-60页 |
| ·辅助确定满足日照条件的建筑间距 | 第51-55页 |
| ·辅助确定满足自然通风需要的建筑间距 | 第55-59页 |
| ·建筑规划的综合确定 | 第59-60页 |
| ·数字技术辅助建筑单体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 | 第60-73页 |
| ·建筑开口遮阳的辅助设计 | 第60-61页 |
| ·有利于通风的平面辅助设计 | 第61-70页 |
| ·有利于通风的剖面辅助设计 | 第70-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5 数字技术辅助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运用的案例 | 第75-91页 |
| ·案例基本情况 | 第75-76页 |
| ·建筑所在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 | 第75页 |
| ·案例建筑基本状况 | 第75-76页 |
| ·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和目标 | 第76-78页 |
| ·改造设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76页 |
| ·气候适应性改造设计的目标 | 第76-77页 |
| ·建立建筑改造设计比较的基础 | 第77-78页 |
| ·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自然采光改造设计 | 第78-82页 |
| ·建筑自然采光现状 | 第78-79页 |
| ·建筑自然采光辅助设计 | 第79-80页 |
| ·自然采光改造设计前后对比 | 第80-82页 |
| ·数字技术辅助建筑自然通风改造设计 | 第82-85页 |
| ·建筑自然通风现状 | 第82页 |
| ·建筑自然通风辅助设计 | 第82-85页 |
| ·案例小结 | 第85-91页 |
| ·改造前后建筑对比 | 第85-88页 |
| ·建筑绿色节能设计的层次 | 第88页 |
| ·被动式气候适应性策略的综合运用 | 第88页 |
|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 技术)的有效运用途径 | 第88-91页 |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91-95页 |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91-92页 |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92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2-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