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高等学校论文

重庆高校教学建筑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1.1 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负而影响第15-17页
        1.1.2 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与不足第17页
        1.1.3 绿色校园建筑节能的大力推广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1.2.1 国外建筑节能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国内建筑节能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 研究内容以及意义第22-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研究意义第23页
    1.4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 论文框架第24-25页
2 重庆高校教学建筑节能的特殊性与现状问题第25-39页
    2.1 重庆地区的气候与环境特殊性第25-29页
        2.1.1 山地丘陵的地貌特征第25页
        2.1.2 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第25-27页
        2.1.3 潮湿多雨的季节特征第27页
        2.1.4 缺乏日照的光气候条件第27-29页
        2.1.5 盆地特色的风环境条件第29页
    2.2 当代高校教学建筑的特点第29-33页
        2.2.1 当代高校教学建筑的功能空间的多样性第29-30页
        2.2.2 当代高校教学建筑运行特点第30-31页
        2.2.3 功能空间的光环境要求第31-32页
        2.2.4 功能空间的热舒适性要求第32-33页
    2.3 重庆高校教学建筑现状以及节能问题分析第33-38页
        2.3.1 重庆高校教学建筑总体状况第33-36页
        2.3.2 不利于节能的建筑空间布局第36页
        2.3.3 缺乏良好的光环境第36-37页
        2.3.4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第37页
        2.3.5 重于形式的建筑立而第37-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重庆高校教学建筑的节能设计原则第39-47页
    3.1 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生态营造策略第39-41页
        3.1.1 建筑群体布局第39页
        3.1.2 建筑空间形态第39-40页
        3.1.3 建筑材料构造第40-41页
    3.2 当代建筑节能设计的技术观第41-44页
        3.2.1 低技术观第41-43页
        3.2.2 高技术观第43-44页
        3.2.3 适宜技术第44页
    3.3 适宜的节能设计原则第44-46页
        3.3.1 因地制宜的地域性原则第44-45页
        3.3.2 综合权衡的整体性原则第45页
        3.3.3 被动优先的技术性原则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4 因地制宜的总体布局策略第47-65页
    4.1 结合山地地形的合理布局第47-51页
        4.1.1 日照时间与山地地形的关系第47-49页
        4.1.2 自然通风与山地地形的关系第49-51页
    4.2 应对气候的建筑布局第51-58页
        4.2.1 利于日照通风的建筑朝向第51-54页
        4.2.2 利于日照通风的建筑间距第54-57页
        4.2.3 综合考虑的建筑布局方式第57-58页
    4.3 外部空间环境的塑造第58-62页
        4.3.1 绿色植被的合理设计第59-61页
        4.3.2 水环境的合理利用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5页
5 综合权衡的建筑形态与空间的节能设计策略第65-93页
    5.1 建筑形态的综合优化设计第65-69页
        5.1.1 利于建筑节能的体形系数第65-66页
        5.1.2 建筑形态的综合优化设计第66-69页
    5.2 利于建筑节能的功能空间组织第69-73页
        5.2.1 功能空间的主次划分第69-70页
        5.2.2 利于采光通风的空间布局第70-73页
    5.3 建筑功能空间自然采光的优化设计第73-84页
        5.3.1 侧窗采光的优化第74-76页
        5.3.2 天窗采光的优化第76-78页
        5.3.3 辅助采光构件第78-84页
    5.4 建筑功能空间自然通风的优化设计第84-91页
        5.4.1 自然通风的形成机制第84页
        5.4.2 利于通风的开口位置与空间组合第84-88页
        5.4.3 利于通风的开窗大小与开启方式第88-91页
    5.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6 技术适宜的建筑细部构造的节能设计策略第93-111页
    6.1 墙体保温隔热的节能设计第93-97页
        6.1.1 墙体保温隔热的构造方式第93-95页
        6.1.2 墙体保温隔热的材料选择第95-96页
        6.1.3 墙体的绿化隔热措施第96-97页
    6.2 门窗保温隔热的节能设计第97-101页
        6.2.1 控制窗墙比第98页
        6.2.2 提高材料的热工性能第98-100页
        6.2.3 提高门窗的气密性第100-101页
    6.3 屋顶保温隔热的节能设计第101-105页
        6.3.1 屋顶保温隔热的基本要求第101-103页
        6.3.2 通风隔热屋顶的构造形式第103页
        6.3.3 屋顶绿化隔热第103-105页
        6.3.4 蓄水屋顶第105页
    6.4 遮阳的综合设计第105-110页
        6.4.1 基本的遮阳形式第105-108页
        6.4.2 适宜的遮阳优化第108-110页
    6.5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7 项目实践——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土木建筑学科组团方案设计第111-121页
    7.1 项目简介第111-113页
    7.2 场地相关要素分析第113-114页
    7.3 基于环境的总体布局第114-115页
    7.4 生态节能的建筑单体设计第115-118页
    7.5 建筑细部构造的节能设计第118-121页
8 结语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9页
附录第129-150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29-130页
    B. 项目图纸第130-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女性痤疮与中医体质类型及月经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大庆某天然气处理厂轻烃回收工艺设计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