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 第19页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监测系统架构设计与多客户端实现概述 | 第21-33页 |
2.1 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 第21-22页 |
2.2 多客户端连接技术概述 | 第22-25页 |
2.2.1 I/O事件处理机制 | 第22-23页 |
2.2.2 epoll模型 | 第23-24页 |
2.2.3 epoll模型的触发方式 | 第24-25页 |
2.3 多客户端处理模型概述--Reactor模式 | 第25-27页 |
2.3.1 Reactor模式的优点 | 第25-26页 |
2.3.2 Reactor事件处理机制 | 第26-27页 |
2.4 多客户端请求分流技术概述 | 第27-29页 |
2.4.1 负载均衡器技术原理 | 第27-28页 |
2.4.2 负载均衡器解决方案与其优缺点 | 第28-29页 |
2.5 多客户端定时技术概述 | 第29-31页 |
2.5.1 普通二叉查找树 | 第29页 |
2.5.2 红黑树 | 第29-30页 |
2.5.3 普通二叉查找树与红黑树性能对比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频谱监测系统多并发模块的设计 | 第33-47页 |
3.1 多并发模块的需求分析 | 第33页 |
3.2 频谱监测系统多并发模块的整体设计 | 第33-34页 |
3.3 事件处理模块设计 | 第34-36页 |
3.4 负载均衡模块设计 | 第36-39页 |
3.4.1“惊群”现象及解决方案 | 第36-37页 |
3.4.2 负载均衡的轮询策略—RR策略设计 | 第37-39页 |
3.4.3 负载均衡的轮询策略—ip_hash策略设计 | 第39页 |
3.5 异步队列模块设计 | 第39-41页 |
3.5.1 异步队列模块整体设计 | 第39-40页 |
3.5.2 任务状态变迁 | 第40-41页 |
3.6 自动任务配置模块 | 第41-43页 |
3.6.1 工作流程设计 | 第41页 |
3.6.2 自动任务配置模块设计 | 第41-42页 |
3.6.3 数据库设计 | 第42-43页 |
3.7 超时管理模块的设计 | 第43-45页 |
3.7.1 超时管理解决方案 | 第44页 |
3.7.2 两种超时监测方案的设计 | 第44-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频谱监测系统多并发模块的实现 | 第47-67页 |
4.1 事件处理模块实现 | 第47-52页 |
4.1.1 事件管理框架的实现 | 第47-49页 |
4.1.2 事件处理框架的实现 | 第49-50页 |
4.1.3 事件主循环的实现 | 第50-52页 |
4.2 负载均衡模块实现 | 第52-57页 |
4.2.1 加权轮询负载策略的实现 | 第52-55页 |
4.2.2 ip哈希负载均衡策略的实现 | 第55-57页 |
4.2.3 两种实现的策略对比 | 第57页 |
4.3 异步队列模块实现 | 第57-60页 |
4.3.1 Mq Queue实现 | 第57-59页 |
4.3.2 Mq Worker实现 | 第59-60页 |
4.4 自动化任务配置模块实现 | 第60-61页 |
4.5 超时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61-65页 |
4.5.1 超时管理组织结构的实现 | 第61-63页 |
4.5.2 超时检测方案的实现 | 第63-65页 |
4.5.3 超时事件的处理实现 | 第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第67-75页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第67-70页 |
5.2 频谱监测多并发模块性能的测试 | 第70-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总结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