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1.2.1 城乡结合部 | 第12-13页 |
1.2.2 教师专业发展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思路 | 第1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1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1.1 终身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1.1.1 终身教育理论的内涵 | 第21页 |
1.1.2 终身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 | 第21页 |
1.1.3 终身教育理论的特点 | 第21-22页 |
1.2 成人学习理论 | 第22-24页 |
1.2.1 成人学习的含义 | 第22页 |
1.2.2 成人学习的研究成果 | 第22-24页 |
第2章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24-30页 |
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4-25页 |
2.1.1 调查目的 | 第24页 |
2.1.2 调查工具设计 | 第24页 |
2.1.3 调查实施 | 第24-25页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2.2.1 教师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2.2.2 专业发展意识 | 第27-28页 |
2.2.3 专业发展环境 | 第28页 |
2.2.4 专业发展途径 | 第28-30页 |
第3章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1 年龄比例失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 第30页 |
3.2 专业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现象严重 | 第30页 |
3.3 专业意识较为淡薄,专业发展能力较弱 | 第30-31页 |
3.4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匮乏 | 第31页 |
3.5 发展途径单一,科研能力较为缺乏 | 第31-33页 |
第4章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9页 |
4.1 社会环境层面 | 第33-35页 |
4.1.1 教育投入与督导考核的双重标准 | 第33页 |
4.1.2 校内外人员结构复杂多变 | 第33-34页 |
4.1.3 生源质量差异较大 | 第34-35页 |
4.2 教育管理层面 | 第35-36页 |
4.2.1 边缘化和形式化的教师培训 | 第35页 |
4.2.2 夹缝环境中繁重的工作负担 | 第35-36页 |
4.3 教师自身层面 | 第36-39页 |
4.3.1 模糊的定位,使得教师没有归属感 | 第36-37页 |
4.3.2 低压环境,导致部分年轻教师后劲乏力 | 第37-39页 |
第5章 促进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 第39-43页 |
5.1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39-40页 |
5.1.1 调整教育投入结构,稳定结合部教师队伍 | 第39页 |
5.1.2 积极改善城乡结合部教育的内外环境 | 第39-40页 |
5.2 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管理体制 | 第40-41页 |
5.2.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 | 第40页 |
5.2.2 建立灵活的人事制度,优化结合部师资配备 | 第40-41页 |
5.2.3 建立城区教师对口支援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机制 | 第41页 |
5.3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 | 第41-43页 |
5.3.1 坚定教育理想,增强结合部教师职业归属感 | 第41页 |
5.3.2 加强专业实践,提升结合部教师专业素养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