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1.1 硅的用途第13页
    1.2 工业硅生产过程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国内工业硅生产状况第13-15页
        1.2.2 工业硅生产过程简述第15-17页
        1.2.3 工业硅生产过程参数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国内外工业硅用碳质还原剂现状第18-29页
        1.3.1 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概述第18-28页
        1.3.2 工业硅碳质还原剂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1.4 论文立题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9-31页
        1.4.1 论文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9-30页
        1.4.2 论文创新点第30-31页
第二章 研究方案及样品分析方法第31-35页
    2.1 总体研究方案第31-32页
    2.2 原料分析第32-33页
    2.3 分析表征仪器与方法第33-35页
        2.3.1 XRD分析第33页
        2.3.2 SEM-EDS分析第33页
        2.3.3 FTIR分析第33-34页
        2.3.4 TGA分析第34-35页
第三章 工业硅生产用石油焦性能以及脱硫研究第35-55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研究思路第36-39页
        3.2.1 实验准备第36-37页
        3.2.2 实验方案第37-38页
        3.2.3 分析方法第38-39页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39-52页
        3.3.1 添加剂比例对石油焦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3.3.2 研磨介质对石油焦性能的影响第40-41页
        3.3.3 添加剂和石油焦反应机理分析第41-42页
        3.3.4 添加剂石油焦的SEM分析表征第42-45页
        3.3.5 真空强化高硫石油焦脱硫研究第45-52页
    3.4 本章小节第52-55页
第四章 工业硅生产用生物质和石油焦的协同机制研究第55-71页
    4.1 引言第55-57页
    4.2 研究思路第57-60页
        4.2.1 原料准备第57页
        4.2.2 试验方案第57-58页
        4.2.3 分析方法第58页
        4.2.4 动力学分析第58-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69页
        4.3.1 生物质和石油焦反应特征第60-62页
        4.3.2 生物质对石油焦的协同作用机制第62-65页
        4.3.3 生物质和石油焦混合反应动力学反应特征第65-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的工业化生产第71-109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研究思路第71-76页
        5.2.1 实验数据处理第71-72页
        5.2.2 ?效率分析方法第72-74页
        5.2.3 统计学分析方法第74页
        5.2.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第74-76页
    5.3 不同碳质还原剂对工业硅生产过程参数的影响第76-82页
        5.3.1 不同碳质还原剂对工业硅生产过程能量平衡的影响第78-79页
        5.3.2 不同还原剂组合对工业硅生产过程电耗的影响第79-81页
        5.3.3 不同碳质还原剂对工业硅生产过程?效率的影响第81-82页
    5.4 碳质还原剂化学成分对工业硅生产过程参数的影响第82-87页
        5.4.1 氧化铁和其余杂质氧化物之间相互作用对电耗的影响第82-84页
        5.4.2 氧化铝和其余杂质氧化物之间相互作用对电耗的影响第84-85页
        5.4.3 氧化钙和其余杂质氧化物之间相互作用对电耗的影响第85-87页
    5.5 碳质还原剂工业成分对生产过程参数影响研究第87-107页
        5.5.1 工业成分对工业硅生产电耗及?效率的影响第89-97页
        5.5.2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工业成分对电耗及?效率的影响第97-100页
        5.5.3 等高线分析工业成分之间对电耗的相互作用情况第100-104页
        5.5.4 等高线分析工业成分之间对?效率的的相互作用情况第104-107页
    5.6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六章 工业硅生产用复合碳质还原剂的工业化应用第109-127页
    6.1 引言第109页
    6.2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的实验室研究第109-113页
        6.2.1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研究方案第109页
        6.2.2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研究设备第109-110页
        6.2.3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研究球团第110-111页
        6.2.4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性能测试第111-113页
    6.3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的工业化生产第113-117页
        6.3.1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生产过程第113-115页
        6.3.2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用于工业硅生产第115-116页
        6.3.3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用于工业硅生产现象第116-117页
        6.3.4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成本分析第117页
    6.4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添加剂的工业化生产第117-125页
        6.4.1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添加剂试验准备第118-119页
        6.4.2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添加剂工业实验过程第119-120页
        6.4.3 工业硅复合碳质还原剂添加剂工业实验数据分析第120-125页
    6.5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7-129页
    7.1 结论第127-128页
    7.2 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3页
致谢第143-145页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获奖和学术交流第145-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相关效对比分析
下一篇:基于迭代域的迭代学习控制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