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1 经皮给药系统 | 第11-14页 |
1.1.1 经皮给药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1.1.2 角质层的结构及对药物的作用 | 第12-13页 |
1.1.3 皮给药制剂中的给药辅料 | 第13-14页 |
1.1.4 国内、外经皮贴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2 影响药物经皮透过的因素 | 第14-16页 |
1.2.1 影响药物经皮透过的生物学因素 | 第14-15页 |
1.2.2 药物性质 | 第15-16页 |
1.3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 第16-18页 |
1.3.1 化学促渗法 | 第16-17页 |
1.3.2 物理促渗法 | 第17页 |
1.3.3 新型给药载体 | 第17-18页 |
1.4 经皮给药系统的基本类型 | 第18-19页 |
1.4.1 储库型经皮给药系统 | 第18页 |
1.4.2 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 第18-19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19-25页 |
1.5.1 哮喘及其药物 | 第19-23页 |
1.5.3 国内外治疗哮喘贴剂的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药物实验及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7-40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2.1.1 动物 | 第27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27页 |
2.1.3 仪器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2.2.1 福莫特罗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7-29页 |
2.2.2 溶解度测定 | 第29页 |
2.2.3 原料药的破坏性实验 | 第29页 |
2.2.4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和贴片释放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2.5 DSC检测福莫特罗原料药 | 第30-31页 |
2.2.6 含药贴片的回收提取实验 | 第31页 |
2.2.7 福莫特罗饱和溶液的皮肤透过实验 | 第31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2.3.1 HPLC含量分析方法验证 | 第31-35页 |
2.3.2 接收液的选择 | 第35-36页 |
2.3.3 福莫特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2.3.4 福莫特罗原料药的熔点 | 第38页 |
2.3.5 福莫特罗饱和溶液的皮肤透过实验 | 第38-39页 |
2.3.6 福莫特罗贴剂的提取实验 | 第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3. 福莫特罗贴剂基质的筛选 | 第40-47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0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0页 |
3.1.2 药品与试剂 | 第40页 |
3.1.3 仪器 | 第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2.1 福莫特罗骨架型贴剂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2 福莫特罗贴剂的高温影响因素实验 | 第41页 |
3.2.3 福莫特罗贴剂的透皮实验 | 第41页 |
3.2.4 HPLC分析贴剂中杂质 | 第41页 |
3.2.5 加速箱中贴片的稳定性及透皮行为的考察 | 第41-4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3.3.1 不同类型压敏胶贴剂中有关物质的考察 | 第42页 |
3.3.2 不同类型压敏胶对福莫特罗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3 加速箱中贴片的稳定性及透皮行为的考察 | 第43-45页 |
3.4 小结 | 第45-47页 |
4. 福莫特罗贴剂促渗剂的筛选 | 第47-54页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7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47页 |
4.1.2 药品与试剂 | 第47页 |
4.1.3 仪器 | 第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2.1 福莫特罗骨架型贴剂的制备 | 第47-48页 |
4.2.2 福莫特罗贴剂的影响因素实验 | 第48页 |
4.2.3 福莫特罗贴剂的透皮实验 | 第48页 |
4.2.4 HPLC分析贴剂中杂质 | 第48页 |
4.2.5 含不同促渗剂贴片的加速实验 | 第48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4.3.1 不同促渗剂对福莫特罗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 | 第48-52页 |
4.3.2 含有不同促渗剂贴片的影响因素实验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