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9页 |
1.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页 |
1.4.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9-21页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2 国内供销合作社功能定位面临的形势要求 | 第21-25页 |
2.1 供销合作社发展历程与功能定位变迁 | 第21-22页 |
2.1.1 发展历程 | 第21页 |
2.1.2 功能定位的变迁 | 第21-22页 |
2.2 当前供销合作社功能定位面临的新形势 | 第22-23页 |
2.2.1 农民新形势 | 第22页 |
2.2.2 农业新形势 | 第22-23页 |
2.2.3 农村新形势 | 第23页 |
2.2.4 政策新形势 | 第23页 |
2.3 面临新形势国家对供销社的要求 | 第23-25页 |
2.3.1 流通领域 | 第23-24页 |
2.3.2 合作经济领域 | 第24页 |
2.3.3 服务领域 | 第24页 |
2.3.4 综合的功能 | 第24-25页 |
3 余姚市基层供销合作社功能定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3.1 现状概述 | 第25-26页 |
3.1.1 余姚市基层供销合作社概况 | 第25页 |
3.1.2 功能定位 | 第25-26页 |
3.2 存在问题 | 第26-27页 |
3.2.1 自身功能定位问题 | 第26-27页 |
3.2.2 上级政府认知偏差 | 第27页 |
3.3 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3.3.1 体制机制的滞后 | 第27-28页 |
3.3.2 组织机构的准行政色彩 | 第28页 |
3.3.3 对合作理念的认识不足 | 第28-29页 |
3.3.4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 第29-30页 |
4 国内外合作社功能定位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30-33页 |
4.1 经验借鉴 | 第30-31页 |
4.1.1 日本:政府保护下的自主管理 | 第30页 |
4.1.2 韩国:寻求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化 | 第30-31页 |
4.1.3 中国台湾:多样服务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 第31页 |
4.2 启示 | 第31-33页 |
4.2.1 自治与独立原则方面 | 第31-32页 |
4.2.2 支持发展和法律保障方面 | 第32页 |
4.2.3 民主管理方面 | 第32-33页 |
5 完善余姚市基层供销合作社功能定位的对策措施 | 第33-38页 |
5.1 遵循原则 | 第33-35页 |
5.1.1 坚持“民有”原则,明晰产权关系 | 第33页 |
5.1.2 坚持“民享”原则,健全治理机制 | 第33-34页 |
5.1.3 坚持“民受益”原则,建立政府退出机制 | 第34-35页 |
5.2 功能延伸 | 第35-36页 |
5.2.1 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 第35页 |
5.2.2 建设专业性质的农民合作社 | 第35-36页 |
5.2.3 建设综合性农村服务社区 | 第36页 |
5.3 转型发展 | 第36-38页 |
5.3.1 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 | 第36页 |
5.3.2 参与农村金融服务业 | 第36-37页 |
5.3.3 推进农合联经济组织实体化 | 第37-38页 |
6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