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比较分析--以伦敦、纽约和北京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1、环境监管政策的基础性研究 | 第11-12页 |
| 2、空气质量监管机制研究 | 第12-13页 |
| 3、环境质量监测市场化研究 | 第13-14页 |
| 4、北京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研究 | 第14-15页 |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 1、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 第17-21页 |
| (一)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含义 | 第17-18页 |
| 1、空气质量的含义 | 第17页 |
| 2、空气质量监管政策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二)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 1、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19页 |
| 2、公共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 3、市场失灵理论 | 第20-21页 |
| 二、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演变分析 | 第21-30页 |
| (一)伦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演变分析 | 第21-24页 |
| 1、污染后的被动治理阶段 | 第21页 |
| 2、链条式综合治理阶段 | 第21-24页 |
| (二)纽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演变分析 | 第24-27页 |
| 1、环境保护运动阶段 | 第24-25页 |
| 2、环境保护主义阶段 | 第25-27页 |
| (三)北京空气质量监管政策演变分析 | 第27-30页 |
| 1、北京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梳理 | 第27-28页 |
| 2、北京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三个转变” | 第28-30页 |
| 三、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工具比较 | 第30-36页 |
| (一)伦敦与纽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工具分析 | 第30-31页 |
| 1、伦敦与纽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工具基础分析 | 第30页 |
| 2、伦敦与纽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工具分析 | 第30-31页 |
| (二)北京空气质量监管政策工具分析 | 第31-34页 |
| 1、北京空气质量监管政策工具基础分析 | 第31-32页 |
| 2、北京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计量分析 | 第32-34页 |
| (三)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工具比较分析 | 第34-36页 |
| 1、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工具相同点分析 | 第34-35页 |
| 2、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工具不同点分析 | 第35-36页 |
| 四、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绩效比较 | 第36-48页 |
| (一)伦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绩效分析 | 第36-39页 |
| 1、伦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绩效分析 | 第36-37页 |
| 2、伦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效果分析 | 第37-39页 |
| (二)纽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绩效分析 | 第39-42页 |
| 1、纽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绩效分析 | 第39页 |
| 2、纽约空气质量监管政策效果分析 | 第39-42页 |
| (三)北京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绩效分析 | 第42-46页 |
| 1、北京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绩效分析 | 第42-45页 |
| 2、北京空气质量监管政策效果分析 | 第45-46页 |
| (四)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绩效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 1、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绩效相同点分析 | 第46页 |
| 2、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绩效不同点分析 | 第46-48页 |
| 五、伦敦与纽约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48-53页 |
| (一)完善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立法体系 | 第48-49页 |
| 1、完善空气立法体系 | 第48页 |
| 2、推进限行政策的持续发展 | 第48-49页 |
| 3、提高空气质量监测要求 | 第49页 |
| (二)建立和完善空气质量监管政策整合机制 | 第49-50页 |
| 1、调整政策工具结构 | 第49-50页 |
| 2、促进空气质量监管政策的整合 | 第50页 |
| (三)探索环境监管政策的新机制 | 第50-53页 |
| 1、完善空气质量市场监管机制 | 第50-51页 |
| 2、实施空气质量监管区域合作机制 | 第51页 |
| 3、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