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3-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一)国内论文情况 | 第15-18页 |
(二)国内专著情况 | 第18-20页 |
(三)国外文献情况 | 第20-21页 |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中国跨境追逃追赃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第23-45页 |
第一节 中国跨境追逃追赃的产生背景及国际合作情况 | 第23-33页 |
一、中国国内反腐败法律实践逻辑的必然延伸 | 第23-29页 |
(一)中国的腐败问题 | 第23-26页 |
(二)中国反腐败的跨境延伸——境外追逃追赃 | 第26-29页 |
二、反腐败国际法律的发展脉络 | 第29-33页 |
(一)初期的反腐败国际法律——以反商业贿赂为导向 | 第29-31页 |
(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更全面的反腐败国际法律框架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中国跨境追逃追赃的内涵及其主要方式 | 第33-43页 |
一、追逃与追赃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 第33-34页 |
二、中国跨境追逃的实践做法 | 第34-39页 |
(一)追逃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 第34-36页 |
(二)追逃的主要方式及其现实性 | 第36-39页 |
三、中国跨境追赃的实践做法 | 第39-43页 |
(一)追赃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 第39-40页 |
(二)追赃的主要方式及其现实性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中国跨境追逃追赃遭遇障碍 | 第45-62页 |
第一节 中国跨境追逃的障碍 | 第45-55页 |
一、引渡问题上的障碍 | 第45-51页 |
(一)条约前置主义 | 第45-47页 |
(二)死刑犯不引渡 | 第47-48页 |
(三)引渡程序缺陷 | 第48-51页 |
二、引渡替代性措施问题上的障碍 | 第51-55页 |
(一)遣返或驱逐结果的不可控制性 | 第51-52页 |
(二)异地追诉中的司法管辖权冲突 | 第52-53页 |
(三)劝返中承诺和自首的效力问题 | 第53-54页 |
(四)中国的法治形象问题 | 第54-55页 |
第二节 中国跨境追赃的障碍 | 第55-60页 |
一、国际公约框架下腐败资产追回的操作性障碍 | 第55-59页 |
(一)直接追回资产的主体资格障碍 | 第55-57页 |
(二)间接追回资产的法律障碍 | 第57-59页 |
二、分享腐败资产的合法性问题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中国跨境追逃追赃困境的法制出路 | 第62-82页 |
第一节 完善引渡机制及其替代性解决方案 | 第62-72页 |
一、引渡机制的完善——借鉴欧洲逮捕令制度 | 第62-66页 |
(一)欧洲逮捕令制度的法律特征 | 第62-64页 |
(二)逮捕令制度对引渡工作的借鉴——强化合作、简化程序 | 第64-66页 |
二、引渡替代措施的完善 | 第66-69页 |
(一)主动介入遣返或驱逐程序 | 第66-67页 |
(二)异地追诉后回国再处理的新模式 | 第67-69页 |
三、劝返的规范化 | 第69-72页 |
(一)重视劝返的工作效用 | 第69-70页 |
(二)劝返工作规范化——承诺和自首效力的认定 | 第70-72页 |
第二节 人才和机构专业化——应对追赃中的各类操作性障碍 | 第72-75页 |
一、围绕现有的机构设置夯实和扩展机构职能 | 第73-74页 |
二、运用专门机构和人才队伍赴外追逃追赃 | 第74-75页 |
第三节 完善跨境追赃背后的中国法制 | 第75-80页 |
一、借鉴英美国家“对物不对人”的民事没收制度 | 第75-77页 |
二、腐败资产分享机制的建设 | 第77-80页 |
(一)明确赋予腐败资产分享以合法性依据 | 第77-78页 |
(二)划定资产分享比例并做好法制修订工作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