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基于颗粒形态变化的变速沉淀过程稳定性控制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5-3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 絮凝工艺的研究方法与现状第16-28页
        1.2.1 絮凝工艺的发展第16-17页
        1.2.2 絮凝机理第17-21页
        1.2.3 絮凝形态学理论及研究进展第21-27页
        1.2.4 颗粒宏观观性质研究现状第27-28页
    1.3 沉淀工艺的研究与发展第28-32页
        1.3.1 沉淀池的分类第28-29页
        1.3.2 沉淀的类型第29页
        1.3.3 颗粒沉降模型第29-30页
        1.3.4 沉淀池颗粒稳定性对过滤工艺的影响第30-32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1.4.1 课题来源第32页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2页
        1.4.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2-34页
第2章 研究方法与设备第34-48页
    2.1 试验材料第34-36页
        2.1.1 试验药剂及配备方法第34-35页
        2.1.2 试验所用仪器第35-36页
    2.2 试验装置与过程第36-40页
        2.2.1 试验装置第36-37页
        2.2.2 变速沉淀第37-38页
        2.2.3 絮体破碎-重组试验第38-40页
    2.3 絮体检测装置及方法第40-44页
        2.3.1 浊度检测第40页
        2.3.2 颗粒检测第40页
        2.3.3 连续流给水处理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第40-41页
        2.3.4 絮体形态原位检测方法和絮体图像分析第41-44页
    2.4 试验分析指标及计算方法第44-48页
        2.4.1 浊度第44页
        2.4.2 颗粒数及特征颗粒第44页
        2.4.3 颗粒粒度分形维数第44-45页
        2.4.4 颗粒平均粒径和几何分形维数第45-46页
        2.4.5 颗粒偏心度第46-48页
第3章 基于颗粒分布的连续流反应器运行效能分析第48-69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连续流絮凝沉淀过程的颗粒分布分析第48-55页
        3.2.1 絮凝单元的颗粒分布分析第48-53页
        3.2.2 沉淀单元的浊度和颗粒分布分析第53-55页
    3.3 连续流絮凝沉淀反应器运行稳定性分析第55-62页
        3.3.1 连续流絮凝沉淀反应器运行稳定性表观特征第55-59页
        3.3.2 连续流絮凝沉淀反应器运行稳定性定量分析第59-62页
    3.4 基于颗粒分布的絮凝-沉淀过程的关键控制指标第62-68页
        3.4.1 基于颗粒分布的水质控制指标第62-64页
        3.4.2 基于颗粒分布的运行稳定性控制指标第64-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絮凝-变速沉淀过程颗粒形态控制研究第69-121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变速沉淀过程的特征及特点分析第69-71页
    4.3 絮凝过程的阶段划分及特征第71-77页
        4.3.1 絮体粒径随絮凝过程的变化规律第72-74页
        4.3.2 絮凝过程不同阶段絮体形态表征方法第74-76页
        4.3.3 絮体的粒度分布特征第76-77页
    4.4 絮凝过程中絮凝条件对絮体的调控机制第77-104页
        4.4.1 絮凝条件对絮凝阶段时间分布的调控第77-83页
        4.4.2 絮凝条件对絮凝阶段絮的影响第83-100页
        4.4.3 絮凝调控对沉淀效能的影响第100-104页
    4.5 变速沉淀对微颗粒的控制第104-108页
        4.5.1 变速沉淀沉后水中的微颗粒分布分析第105页
        4.5.2 变速沉淀对颗粒稳定性的控制效果第105-108页
    4.6 变速沉淀的运行机制分析第108-120页
        4.6.1 悬浮层累积效果表征第108-112页
        4.6.2 颗粒悬浮单元内的颗粒碰撞和粘附机制分析第112-115页
        4.6.3 颗粒悬浮单元内的颗粒悬浮的机制分析第115-120页
    4.7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5章 絮体“破碎-重组”提升悬浮层效能的机制研究第121-164页
    5.1 引言第121页
    5.2 絮体“破碎-重组”过程对絮体形态的影响第121-138页
        5.2.1 絮体破碎-重组对絮体形态的影响第122-129页
        5.2.2 絮体破碎-重组对絮体结构演变的影响第129-135页
        5.2.3 絮体破碎-重组对絮凝过程中微颗粒的影响第135-138页
    5.3 水力强化“破碎-重组”对变速沉淀过程的影响第138-146页
        5.3.1“破碎-重组”过程对颗粒沉降性能的影响第138-140页
        5.3.2 水力强化“破碎-重组”过程对变速沉淀效能的影响第140-144页
        5.3.3 水力强化“破碎-重组”过程对变速沉淀运行稳定性的影响第144-146页
    5.4 絮体破碎-重组对变速沉淀悬浮层强化作用机制研究第146-163页
        5.4.1 絮体结构演变模型的提出第147-148页
        5.4.2 水力强化“破碎-重组”的骨架化分析与模型第148-157页
        5.4.3 水力强化“破碎-重组”对悬浮层的作用机制第157-163页
    5.5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结论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75-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个人简历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耳其—中国双边贸易发展研究
下一篇:A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Tourism in Tur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