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伴侣结合立法模式及其对中国立法的启示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第2章 美国加州已登记伴侣立法模式 | 第11-17页 |
2.1 已登记伴侣制度的创立 | 第11-12页 |
2.1.1 兴起于职场 | 第11页 |
2.1.2 兴起的原因 | 第11-12页 |
2.1.3 法律地位:与婚姻制度并行 | 第12页 |
2.2 已登记伴侣制度的发展 | 第12-14页 |
2.2.1 成为州一级的制度 | 第12-13页 |
2.2.2 法律地位:折中妥协制度 | 第13-14页 |
2.3 已登记伴侣制度的衰落 | 第14-15页 |
2.3.1 从创新到复制 | 第14页 |
2.3.2 伴侣制度与同性婚姻制度的博弈 | 第14页 |
2.3.3 法律地位:同性婚姻制度的过渡 | 第14-15页 |
2.4 已登记伴侣制度的优劣分析 | 第15-17页 |
2.4.1 优点 | 第15页 |
2.4.2 缺点 | 第15-17页 |
第3章 法国民事互助契约立法模式 | 第17-22页 |
3.1 法国互助契约制度的创立 | 第17页 |
3.2 法国互助契约制度的定义 | 第17-18页 |
3.3 法国互助契约制度的特征 | 第18-19页 |
3.3.1 合同性特征 | 第18页 |
3.3.2 婚姻性特征 | 第18-19页 |
3.4 法律地位:博弈下的妥协制度 | 第19页 |
3.5 民事互助契约的新发展与地位 | 第19页 |
3.6 民事互助契约制度的优劣分析 | 第19-22页 |
3.6.1 优点 | 第19-20页 |
3.6.2 缺点 | 第20-22页 |
第4章 荷兰同性婚姻立法模式 | 第22-26页 |
4.1 同性婚姻制度的创立 | 第22页 |
4.2 同性婚姻制度的发展 | 第22-23页 |
4.3 法律地位:最理想的同性结合制度 | 第23页 |
4.4 同性婚姻制度的特征 | 第23-24页 |
4.4.1 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晚 | 第23页 |
4.4.2 在其他伴侣结合制度推动下发展 | 第23-24页 |
4.5 同性婚姻制度的优劣分析 | 第24-26页 |
4.5.1 优点 | 第24-25页 |
4.5.2 缺点 | 第25-26页 |
第5章 同性结合立法模式的共同点 | 第26-28页 |
5.1 成立要件相似 | 第26页 |
5.2 立法阻力大 | 第26-27页 |
5.3 权利内容不断扩大 | 第27-28页 |
第6章 各种立法模式对中国立法的启示 | 第28-36页 |
6.1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合理适用 | 第28-30页 |
6.1.1 定义 | 第28页 |
6.1.2 中国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 第28-29页 |
6.1.3 现实的困境 | 第29页 |
6.1.4 他国经验 | 第29页 |
6.1.5 解决路径 | 第29-30页 |
6.2 完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 第30-32页 |
6.3 推动同性伴侣结合的立法 | 第32-34页 |
6.3.1 保障人权的需要 | 第32页 |
6.3.2 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32页 |
6.3.3 与立法潮流接轨的需要 | 第32-33页 |
6.3.4 中国的优势 | 第33页 |
6.3.5 中国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3-34页 |
6.4 立法应当持谨慎之态度 | 第34-36页 |
6.4.1 立法应符合当下国情 | 第34页 |
6.4.2 伴侣结合多元主义的思考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1页 |
个人简历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