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水库沉积物特性研究及其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3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湖泊、水库沉积物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水库沉积物分布状况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理论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3 湖泊水库内源污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8页 |
1.2.4 湖泊、水库沉积物与生物的关系 | 第18-19页 |
1.2.5 沉积物质量评估 | 第19-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2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32页 |
2.1 汤浦水库水环境现状 | 第23-30页 |
2.1.1 水体溶解氧 | 第24-26页 |
2.1.2 水温 | 第26-28页 |
2.1.3 水体氮、磷含量 | 第28-29页 |
2.1.4 水体中金属元素含量 | 第29-30页 |
2.2 汤浦水库水污染防治现状 | 第30-32页 |
2.2.1 农村污水处理 | 第30-31页 |
2.2.2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 第31页 |
2.2.3 养殖业污染控制 | 第31页 |
2.2.4 其它措施 | 第31-32页 |
2.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汤浦水库沉积现状分析 | 第33-42页 |
3.1 水库沉积物蓄积量计算 | 第33-36页 |
3.1.1 侵蚀模数法 | 第33-34页 |
3.1.2 库容淤损率法 | 第34-36页 |
3.2 水库淤积形态判别 | 第36-37页 |
3.3 水库沉积物采样分析 | 第37-41页 |
3.3.1 采样点布设 | 第38页 |
3.3.2 沉积物表观分析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沉积物分布状况模拟研究 | 第42-55页 |
4.1 理论基础 | 第42-48页 |
4.1.1 水动力模型(HD) | 第45-46页 |
4.1.2 输泥模型(MT) | 第46-48页 |
4.2 沉积物分布模拟研究 | 第48-54页 |
4.2.1 水文、泥沙及边界条件 | 第48-49页 |
4.2.2 地形资料 | 第49-50页 |
4.2.3 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 第50-51页 |
4.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汤浦水库沉积物特性分析 | 第55-81页 |
5.1 沉积物中金属含量分布特性 | 第55-66页 |
5.1.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5.1.2 各采样点沉积物重金属含量 | 第56-66页 |
5.2 沉积物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 第66-67页 |
5.2.1 评价方法 | 第66-67页 |
5.2.2 评价结果 | 第67页 |
5.3 沉积物中有机物分布特性 | 第67-75页 |
5.3.1 材料与方法 | 第68页 |
5.3.2 沉积物营养盐含量 | 第68-75页 |
5.4 沉积物污染状况评价 | 第75-76页 |
5.4.1 评价方法 | 第75页 |
5.4.2 评价结果 | 第75-76页 |
5.5 沉积物营养盐累积分析 | 第76-80页 |
5.5.1 沉积物营养盐负荷及来源 | 第76-78页 |
5.5.2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78-79页 |
5.5.3 沉积物粒度与营养盐关系 | 第79-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汤浦水库沉积物生物特性分析 | 第81-102页 |
6.1 底栖生物采集 | 第81-82页 |
6.1.1 底栖微生物采集与分析 | 第81页 |
6.1.2 底栖动物和藻类的采集与分析 | 第81-82页 |
6.2 沉积物中微生物特性 | 第82-86页 |
6.2.1 汤浦水库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构成 | 第83-85页 |
6.2.2 汤浦水库沉积物中微生物的作用 | 第85-86页 |
6.3 底栖动物 | 第86-94页 |
6.3.1 种类组成 | 第86-87页 |
6.3.2 底栖生物密度及生物量分布 | 第87-88页 |
6.3.3 底栖生物群落分布 | 第88-89页 |
6.3.4 底栖生物空间分布与生境的相互关系 | 第89-90页 |
6.3.5 底栖动物多样性与丰富度 | 第90-91页 |
6.3.6 基于Wright指数的水质现状评价 | 第91-94页 |
6.4 底栖硅藻 | 第94-100页 |
6.4.1 底栖藻类种类组成 | 第95-96页 |
6.4.2 底栖藻类密度 | 第96-98页 |
6.4.3 底栖硅藻生物指数 | 第98-100页 |
6.5 底栖生物与沉积物环境 | 第100-10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7 沉积物污染物释放特性研究 | 第102-120页 |
7.1 影响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因素 | 第102-112页 |
7.1.1 温度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7.1.2 溶解氧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7.1.3 粒径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7.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沉积物内源污染物负荷计算 | 第112-119页 |
7.2.1 粒子群算法 | 第112-113页 |
7.2.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形式 | 第113-114页 |
7.2.3 沉积物氮磷释放速率计算 | 第114-115页 |
7.2.4 粒子群算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5-116页 |
7.2.5 沉积物氮、磷释放速率公式的确定 | 第116-117页 |
7.2.6 汤浦水库沉积物氮磷释放量计算 | 第117-11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8 沉积物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第120-128页 |
8.1 质量评估体系指标选择 | 第120-126页 |
8.1.1 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120页 |
8.1.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0-122页 |
8.1.3 参照标准的确定 | 第122-123页 |
8.1.4 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 第123页 |
8.1.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23-125页 |
8.1.6 沉积物质量综合指数计算及分级 | 第125-126页 |
8.2 评价结果 | 第126-127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9 结论与建议 | 第128-131页 |
9.1 结论 | 第128-129页 |
9.2 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9.3 展望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3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