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1 高层住宅 | 第18页 |
2.1.2 宅旁绿地 | 第18页 |
2.1.3 植物配置 | 第18-19页 |
2.2 园林植物配置的理论 | 第19-22页 |
2.2.1 生态学原理 | 第19-20页 |
2.2.2 园林美学原理 | 第20页 |
2.2.3 环境心理学原理 | 第20-22页 |
第3章. 高层住宅区宅旁绿地植物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32页 |
3.1 生态环境 | 第22-25页 |
3.1.1 光因子 | 第22-23页 |
3.1.2 其他 | 第23-25页 |
3.2 景观效果 | 第25-27页 |
3.2.1 植物观赏特性对植物配置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2 形式美法则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3.3 景观功能 | 第27-32页 |
3.3.1 满足住户舒适性需求 | 第28-29页 |
3.3.2 满足住户私密性需求 | 第29-30页 |
3.3.3 满足住户社会交往的需求 | 第30-32页 |
第4章. 成都市典型高层住宅区宅旁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32-109页 |
4.1 成都市高层住宅区宅旁绿地类型分析 | 第32-36页 |
4.1.1 常见建筑形式分析 | 第32-35页 |
4.1.2 常见宅旁绿地类型分析 | 第35-36页 |
4.2 成都市高层住宅区宅旁绿地常用植物调查 | 第36-42页 |
4.2.1 常用植物种类 | 第36-37页 |
4.2.2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第37-42页 |
4.3 典型区域植物配置分析 | 第42-105页 |
4.3.1 入口处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43-67页 |
4.3.2 单元间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67-84页 |
4.3.3 建筑转角处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84-97页 |
4.3.4 山墙处绿地植物配置分析 | 第97-105页 |
4.4 小结 | 第105-109页 |
第5章. 成都市高层住宅区宅旁绿地植物配置策略研究 | 第109-117页 |
5.1 宅旁绿地植物配置原则 | 第109-110页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109页 |
5.1.2 适地适树原则 | 第109页 |
5.1.3 景观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 第109页 |
5.1.4 重视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 第109-110页 |
5.2 适合成都市高层住宅区宅旁绿地的植物种类 | 第110-111页 |
5.2.1 适合建筑北面的植物 | 第110页 |
5.2.2 适合建筑西面的植物 | 第110-111页 |
5.2.3 适合建筑南面的植物 | 第111页 |
5.2.4 适合建筑东面的植物 | 第111页 |
5.3 宅旁绿地植物配置特点及推荐配置模式 | 第111-117页 |
5.3.1 入口处绿地植物配置特点及推荐配置模式 | 第112-113页 |
5.3.2 单元间绿地植物配置特点及推荐配置模式 | 第113-114页 |
5.3.3 建筑转角处绿地植物配置特点及推荐配置模式 | 第114-115页 |
5.3.4 山墙处绿地植物配置特点及推荐配置模式 | 第115页 |
5.3.5 架空层绿地植物配置特点及推荐配置模式 | 第115-117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主要结论 | 第117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17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附录 | 第123-132页 |
附录一 | 第123-126页 |
附录二 | 第126-128页 |
附录三 | 第128-130页 |
附录四 | 第130-13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