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1页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价值第14-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6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7-27页
        1.2.1 智慧政务的内涵与外延第17-19页
        1.2.2 智慧政务研究开展的维度第19-22页
        1.2.3 信息生态的主要研究进展第22-24页
        1.2.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第24-27页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第27-29页
        1.3.1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第27-28页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29-31页
        1.4.1 重点难点第29页
        1.4.2 创新之处第29-31页
第2章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研究理论基础第31-43页
    2.1 本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第31-37页
        2.1.1 协同演化理论第31页
        2.1.2 PVAR模型第31-32页
        2.1.3 系统动力学模型第32-34页
        2.1.4 DPSIR分析框架第34-35页
        2.1.5 情景分析理论方法第35-37页
        2.1.6 机制与策略研究第37页
    2.2 本研究相关变量的定义第37-42页
        2.2.1 信息生态发展程度第37-40页
        2.2.2 智慧政务平台建设第40页
        2.2.3 智慧政务服务能力第40-41页
        2.2.4 智慧政务影响力第41-42页
        2.2.5 智慧政务应用效果第42页
    2.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第43-59页
    3.1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影响因素模型第43-48页
        3.1.1 理论模型架构和研究假设第43-45页
        3.1.2 研究变量的操作型定义第45-47页
        3.1.3 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方法第47-48页
    3.2 测量题项与数据检验第48-52页
        3.2.1 项目和总体相关系数检验第48-49页
        3.2.2 数据的信度检验第49-50页
        3.2.3 相关变量测量题项探讨分析第50-52页
    3.3 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分析第52-56页
        3.3.1 潜在构面信度检验第52-54页
        3.3.2 区别效度的检验第54-56页
    3.4 模型整体适配度和模型解释第56-57页
        3.4.1 整体模型适配情况第56页
        3.4.2 模型的假设检验第56-57页
        3.4.3 模型解释及探讨分析第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协同演化互动关系研究第59-71页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研究假设第60-63页
        4.1.1 向量自回归模型第60-61页
        4.1.2 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第61-62页
        4.1.3 研究假设第62页
        4.1.4 研究模型及数据处理第62-63页
    4.2 面板数据检验分析第63-66页
        4.2.1 面板单位根检验第63-64页
        4.2.2 面板协整检验第64-65页
        4.2.3 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第65-66页
    4.3 数据估计与方差分解分析第66-68页
        4.3.1 面板数据估计第66-67页
        4.3.2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第67-68页
    4.4 研究结果讨论第68-70页
        4.4.1 网络基础设施就绪度与智慧政务应用效果第68-69页
        4.4.2 信息技术支撑能力与智慧政务应用效果第69页
        4.4.3 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智慧政务应用效果第69页
        4.4.4 可持续发展环境与智慧政务应用效果第69-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发展动力机制仿真研究第71-92页
    5.1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的系统分析第71-77页
        5.1.1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的参与主体第71-73页
        5.1.2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的构成要素第73-74页
        5.1.3 因果关系及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第74-77页
    5.2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第77-81页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77-78页
        5.2.2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模型参数估计第78-79页
        5.2.3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方程的建立第79-81页
    5.3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的运行机制及其检验第81-88页
        5.3.1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的运行机制第81-85页
        5.3.2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运行机制模型有效性检验第85-88页
    5.4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的仿真模拟与策略研究第88-91页
        5.4.1 信息生态要素反馈回路的作用机制分析第88-89页
        5.4.2 信息生态要素波动幅度的作用机制分析第89-90页
        5.4.3 相异信息生态要素的作用机制影响分析第90-91页
    5.5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6章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发展水平状况评价模型第92-109页
    6.1 DPSIR理论模型第92-94页
        6.1.1 DPSIR模型起源及内涵第92-93页
        6.1.2 DPSIR模型的适用性第93-94页
    6.2 基于DPSIR的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分析第94-97页
        6.2.1 驱动力指标集第94-95页
        6.2.2 压力指标集第95页
        6.2.3 状态指标集第95-96页
        6.2.4 影响指标集第96-97页
        6.2.5 响应指标集第97页
    6.3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评价模型的构建第97-104页
        6.3.1 建立层次结构第97-100页
        6.3.2 构造判断矩阵第100-101页
        6.3.3 计算指标权重第101-102页
        6.3.4 开展一致性检验第102-103页
        6.3.5 确定层次总排序第103-104页
    6.4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评价模型的应用第104-107页
        6.4.1 多指标线性加权综合评价第104-105页
        6.4.2 智慧政务信息生态评价结果计算第105-106页
        6.4.3 主要研究结论探讨第106-107页
    6.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09-111页
    7.1 全文总结第109-110页
    7.2 研究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1页
相关附录第121-134页
    附件一:智慧政务信息生态关键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121-124页
    附件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自主可控度调查问卷第124-127页
    附件三:信息化相关法律环境调查问卷第127-131页
    附件四:IT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的协调调查问卷第131-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6-137页
    一、发表的论文成果第136-137页
    二、科研项目及奖励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水利投资拉动效应及最优投资规模研究
下一篇:河南省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及博弈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