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0-22页 |
1. 祖国医学对痔的认识 | 第10-12页 |
·痔的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内因 | 第10-11页 |
·外因 | 第11页 |
·不内外因 | 第11页 |
·痔的治疗 | 第11-12页 |
·内治 | 第11-12页 |
·外治 | 第12页 |
2. 现代医学的痔的认识 | 第12-21页 |
·痔的病因学说 | 第12-13页 |
·静脉曲张学说 | 第12页 |
·血管增生学说 | 第12-13页 |
·细菌感染学说 | 第13页 |
·肛垫下移学说 | 第13页 |
·痔的治疗 | 第13-17页 |
·物理治疗 | 第13-15页 |
·激光疗法 | 第14页 |
·冷冻疗法 | 第14页 |
·射频疗法 | 第14页 |
·注射疗法 | 第14-15页 |
·铜离子电化学法 | 第15页 |
·手术治疗 | 第15-17页 |
·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 | 第15页 |
·套扎疗法 | 第15-16页 |
·闭合式痔切除术 | 第16页 |
·外剥内扎术 | 第16-17页 |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d and hemorrhoids) | 第17页 |
·PPH损伤肛门括约肌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 第17-20页 |
·肛门内括约肌(IAS)解剖与生理 | 第18页 |
·肛门内括约肌与肛门自制 | 第18-19页 |
·括约肌损伤评估方法 | 第19-20页 |
·痔的病理研究 | 第20-21页 |
·肛垫支持组织变化 | 第20页 |
·痔组织的血管和血流变化 | 第20-21页 |
·肛管黏膜上皮损伤 | 第21页 |
3. 问题和展望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3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22-23页 |
·资料收集形式 | 第23页 |
·研究变量及记录方法 | 第23页 |
·PPH手术方法 | 第23-24页 |
·Milligan-Morgan手术方法 | 第24页 |
·HE染色法 | 第24-25页 |
·NSE免疫组化染色法 | 第25-26页 |
·统计方法 | 第26页 |
·染色结果 | 第26-27页 |
3. 数据分析 | 第27-33页 |
·一般资料 | 第27页 |
·年龄比较 | 第27页 |
·M-M组与PPH组各种并发症比较 | 第27-33页 |
4 讨论 | 第33-36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4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