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3 小结 | 第17-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低碳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2.2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概述 | 第20-23页 |
第3章 西部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3.1 西部碳排放状况分析 | 第23-25页 |
3.1.1 碳排放估算方法 | 第23页 |
3.1.2 碳排放状况总体分析 | 第23-24页 |
3.1.3 碳排放强度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3.2 西部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2.1 西部经济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2.2 西部产业结构分析 | 第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4章 基于面板模型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 第28-39页 |
4.1 研究理论 | 第28-31页 |
4.1.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第28页 |
4.1.2 面板协整检验 | 第28-29页 |
4.1.3 面板模型设定形式检验 | 第29-30页 |
4.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4.2 面板模型设定形式 | 第31-37页 |
4.2.1 数据指标说明 | 第31-33页 |
4.2.2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 第33-34页 |
4.2.3 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 第34-35页 |
4.2.4 面板模型设定形式检验及回归结果 | 第35-37页 |
4.3 模型结论 | 第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基于VAR模型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动态效应分析 | 第39-49页 |
5.1 研究方法与指标数据说明 | 第39-41页 |
5.1.1 VAR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 第39-40页 |
5.1.2 方差分解理论 | 第40-41页 |
5.1.3 指标选取 | 第41页 |
5.2 VAR模型估计及其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5.2.1 单位根检验 | 第41-42页 |
5.2.2 AR根检验 | 第42-43页 |
5.2.3 协整分析 | 第43页 |
5.3 广义脉冲响应函分析 | 第43-46页 |
5.4 方差分解分析 | 第46-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政策建议 | 第49-53页 |
6.1 研究不足 | 第4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9-53页 |
6.2.1 构建低碳政策体系,完善保障措施 | 第49-50页 |
6.2.2 优化产业结构 | 第50页 |
6.2.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 第50-51页 |
6.2.4 加大石油资源的高效利用 | 第51页 |
6.2.5 树立新的资源观和道德观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