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财政政策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2章 理论分析 | 第18-28页 |
2.1 财政政策与农村金融相关理论发展演进及其借鉴意义 | 第18-21页 |
2.1.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及分析 | 第18-19页 |
2.1.2 农业补贴论及分析 | 第19-20页 |
2.1.3 农村金融市场论及分析 | 第20-21页 |
2.1.4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及分析 | 第21页 |
2.2 我国财政政策与农村金融的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2.2.1 财政金融政策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2 静态农村金融市场失灵 | 第22-23页 |
2.2.3 我国财政金融政策的动态两阶段模型 | 第23-24页 |
2.2.4 财政金融支农的多维分析 | 第24-25页 |
2.3 财政政策对农村金融的作用机制 | 第25-28页 |
2.3.1 资金“引导—虹吸—扩张”机制 | 第25-26页 |
2.3.2 导向发展机制 | 第26-27页 |
2.3.3 激励机制 | 第27页 |
2.3.4 环境支持机制 | 第27-28页 |
第3章 国外发展经验研究 | 第28-34页 |
3.1 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 | 第28-31页 |
3.1.1 德国的合作农村金融及财政支持 | 第28-29页 |
3.1.2 美国农村财政金融制度 | 第29-30页 |
3.1.3 发达国家成功发展模式的启示 | 第30-31页 |
3.2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研究 | 第31-34页 |
3.2.1 印度尼西亚农村金融的特征 | 第31-32页 |
3.2.2 印度尼西亚金融互联成功的借鉴意义 | 第32-34页 |
第4章 我国对农财政政策的现状分析与实证研究 | 第34-48页 |
4.1 财政支农政策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4.1.1 财政支农政策的统计性描述 | 第34-36页 |
4.1.2 财政支农支出的特点 | 第36-37页 |
4.2 财政与农村金融总体关联分析 | 第37-39页 |
4.2.1 模型设定与分析 | 第37-38页 |
4.2.2 单位根检验 | 第38页 |
4.2.3 协整检验 | 第38-39页 |
4.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9页 |
4.3 非金融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 第39-43页 |
4.3.1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 第39-42页 |
4.3.2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第42-43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43页 |
4.4 财政金融政策改革对农村金融的影响效应 | 第43-48页 |
4.4.1 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4.4.2 指标选取和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4.4.3 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第5章 我国的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与财政政策实践 | 第48-53页 |
5.1 浙江丽水的发展研究 | 第48-49页 |
5.1.1 丽水的财政金融政策 | 第48-49页 |
5.1.2 丽水成功发展经验总结 | 第49页 |
5.2 湖南浏阳的发展研究 | 第49-50页 |
5.2.1 浏阳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 | 第50页 |
5.2.2 浏阳发展模式的反思 | 第50页 |
5.3 甘肃定西的发展研究 | 第50-52页 |
5.3.1 定西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 第51页 |
5.3.2 定西发展模式的总结 | 第5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本文主要结论与相关对策 | 第53-56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3页 |
6.2 相关对策建议 | 第53-56页 |
6.2.1 合理运用财政政策 | 第53-54页 |
6.2.2 政策性与商业性有机结合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