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木材加工工业、家具制造工业论文--加工工艺论文--制材加工论文

耐光老化重组竹制备与性能表征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0页
        1.2.1 户外重组竹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1.1 户外重组竹应用范围第14-15页
            1.2.1.2 户外重组竹制造工艺第15页
            1.2.1.3 户外重组竹理化性能第15-16页
            1.2.1.4 户外重组竹防霉防腐第16页
        1.2.2 重组竹耐光老化技术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2.1 无机紫外吸收剂第17-18页
            1.2.2.2 有机紫外吸收剂第18-19页
            1.2.2.3 木蜡油第19页
            1.2.2.4 化学改性第19页
            1.2.2.5 其他处理方法第19-20页
        1.2.3 研究评述第20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5 项目支持与经费来源第22-23页
2 密度及热处理工艺对户外重组竹性能影响第23-59页
    2.1 密度对户外重组竹性能影响第23-46页
        2.1.1 引言第23-24页
        2.1.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2.1.2.1 材料与设备第24-25页
            2.1.2.2 户外重组竹制备第25-26页
            2.1.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评价第26页
            2.1.2.4 重组竹物理力学性能第26-27页
            2.1.2.5 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第27页
            2.1.2.6 颜色测定第27页
            2.1.2.7 光泽度测定第27页
            2.1.2.8 表面粗糙度测定第27-28页
            2.1.2.9 接触角与表面自由能第28-29页
        2.1.3 结果与分析第29-45页
            2.1.3.1 SEM分析第29-30页
            2.1.3.2 物理力学性能第30-32页
            2.1.3.3 吸水性能第32-35页
            2.1.3.4 表面性能第35-39页
            2.1.3.5 润湿性能第39-45页
        2.1.4 小结第45-46页
    2.2 热处理对酶解木质素性能影响第46-59页
        2.2.1 引言第46-47页
        2.2.2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2.2.2.1 材料与设备第47页
            2.2.2.2 方法第47-49页
        2.2.3 结果与讨论第49-57页
            2.2.3.1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时失重率变化第49-50页
            2.2.3.2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时色度变化第50-51页
            2.2.3.3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后UV-Vis吸光度变化第51-52页
            2.2.3.4 酶解木质素热处理后化学基团变化第52-55页
            2.2.3.5 热重分析第55页
            2.2.3.6 质谱分析第55-57页
        2.2.4 小结第57-59页
3 重组竹用紫外屏蔽系统构建与屏蔽效果调控第59-72页
    3.1 引言第59-6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3.2.1 材料与设备第60页
            3.2.1.1 材料第60页
            3.2.1.2 设备第60页
        3.2.2 有机紫外吸收剂涂料制备第60-61页
        3.2.3 涂层制备(“紫外屏蔽系统”构建)第61页
        3.2.4 耐光老化涂料粘度第61页
        3.2.5 涂层厚度与质量第61页
        3.2.6 涂层光谱分析第61-62页
        3.2.7 涂层户外老化第62页
        3.2.8 涂层傅里叶红外分析第62页
        3.2.9 涂层热分析第6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2-70页
        3.3.1 粘度、干膜厚度及涂饰量间的关系第62-64页
        3.3.2 光谱分析第64-65页
        3.3.3 BTZ-1 临界载药量计算第65-67页
        3.3.4 FTIR光谱分析第67-69页
        3.3.5 热重分析第69-70页
    3.4 小结第70-72页
4 耐光老化重组竹制备及性能表征第72-94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2-78页
        4.2.1 材料与设备第72-73页
            4.2.1.1 材料第72页
            4.2.1.2 设备第72-73页
        4.2.2 户外重组竹制备第73-74页
        4.2.3 耐光老化涂料及对照涂料制备第74页
        4.2.4 耐光老化重组竹及对照试样制备第74-75页
        4.2.5 玻璃试样制备第75-76页
        4.2.6 加速老化第76页
        4.2.7 色度分析第76页
        4.2.8 光泽度分析第76页
        4.2.9 漆膜附着力第76页
        4.2.10 接触角与表面自由能第76-77页
        4.2.11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分析第77页
        4.2.12 玻璃试样光谱分析第77-7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8-92页
        4.3.1 色度分析第78-82页
        4.3.2 光泽度分析第82页
        4.3.3 漆膜附着力第82-83页
        4.3.4 接触角与表面自由能第83-89页
            4.3.4.1 接触角第83-87页
            4.3.4.2 表面自由能第87-89页
        4.3.5 ATR分析第89-90页
        4.3.6 BTZ-1 流失性初步研究第90-92页
    4.4 小结第92-94页
5 结论与建议第94-97页
    5.1 结论第94-95页
    5.2 创新点第95页
    5.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9页
个人简介第109-110页
导师简介第110-111页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文化语境理论的歌词创作中概念隐喻使用研究
下一篇:在线机器翻译系统质量对比研究--以产品说明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