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真空电子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径向电子束的产生与传输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3-28页
    1.1 高功率微波和高功率微波源第13-14页
    1.2 电子束密度对高功率微波源的影响第14-22页
        1.2.1 电流密度对束波转换效率的影响第15-18页
        1.2.2 电流密度对微波源性能的影响第18-22页
    1.3 高功率微波源中电子束的发展趋势第22-24页
    1.4 径向电子束微波源的研究现状第24-26页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同轴无箔二极管第28-45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同轴无箔二极管的结构设计和特性研究第29-35页
        2.2.1 同轴无箔二极管结构第29页
        2.2.2 同轴无箔二极管Ⅰ-Ⅴ关系第29-32页
        2.2.3 同轴无箔二极管阻抗和发射电流特性第32-35页
    2.3 同轴无箔二极管绝缘子的设计第35-38页
        2.3.1 阴极处绝缘子结构第35-37页
        2.3.2 阳极处绝缘子结构第37-38页
    2.4 同轴无箔二极管内磁场分布第38-40页
    2.5 径向电子束偏移特性的理论分析第40-42页
    2.6 相同输入功率下束流偏移与二极管阻抗关系的分析第42-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径向线内电子束的空间极限电流第45-54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径向线内电子束空间极限电流的解析分析第46-48页
    3.3 径向线内电子束空间极限电流的非线性分析第48-49页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9-53页
        3.4.1 电势和电场分布第49-51页
        3.4.2 空间极限电流第51-52页
        3.4.3 电子密度的非均匀分布第52-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浸没式聚焦径向电子束的研究第54-77页
    4.1 引言第54-56页
    4.2 螺线盘产生磁场的空间分布特性第56-61页
        4.2.1 单层螺线盘产生磁场的空间分布特性第56-59页
        4.2.2 多层螺线盘产生磁场的空间分布特性第59-61页
    4.3 螺线盘聚焦径向电子束的分析第61-68页
        4.3.1 浸没式聚焦径向电子束传输特性的理论分析第61-63页
        4.3.2 引导磁场幅值与二极管阻抗关系的分析第63-64页
        4.3.3 浸没式聚焦下束流偏移可忽略条件的分析第64-66页
        4.3.4 螺线盘聚焦径向电子束引导磁场系统的设计第66-68页
    4.4 螺线盘与永磁体混合聚焦径向电子束的分析第68-75页
        4.4.1 轴向磁场Bz对浸没式聚焦径向电子束传输影响的理论分析第69-70页
        4.4.2 初始端引导磁场分布对束流传输的影响第70-72页
        4.4.3 混合聚焦径向电子束引导磁场系统的设计第72-75页
    小结第75-77页
第5章 非浸没式聚焦径向电子束的研究第77-98页
    5.1 引言第77-78页
    5.2 带聚焦电极的同轴无箔二极管第78-83页
        5.2.1 带聚焦电极的同轴无箔二极管结构第78-79页
        5.2.2 无引导磁场下束流偏移与二极管阻抗关系的分析第79-82页
        5.2.3 带聚焦电极同轴无箔二极管的静电轨迹第82-83页
    5.3 非浸没式聚焦径向电子束的分析第83-85页
        5.3.1 非浸没式聚焦径向电子束的理论分析第83-85页
        5.3.2 非浸没式聚焦径向电子束的仿真研究第85页
    5.4 有限长阴极杆电流对非浸没式径向束流传输的影响第85-90页
        5.4.1 有限长阴极杆电流产生磁场的分布规律第86-88页
        5.4.2 双端馈入电流模型的误差分析第88-89页
        5.4.3 阴极杆长度对非浸没式径向电子束传输影响的仿真研究第89-90页
    5.5 径向周期磁场聚焦径向电子束的分析第90-96页
        5.5.1 径向周期磁场聚焦径向电子束的理论分析第90-93页
        5.5.2 径向周期磁场聚焦理想静态电子束的仿真研究第93-94页
        5.5.3 径向周期磁场聚焦二极管产生电子束的仿真研究第94-96页
    小结第96-98页
结论与展望第98-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大分子对碳酸钙和羟基磷灰石矿化过程的影响
下一篇:地方政府是否由“援助之手”变为“掠夺之手”?--基于592个国贫县的经验研究(200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