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骨骼肌损伤修复与肌卫星细胞的关系 | 第12-16页 |
1.1 骨骼肌概述 | 第12页 |
1.2 骨骼肌的损伤与修复 | 第12-13页 |
1.3 卫星细胞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影响 | 第13-15页 |
1.3.1 卫星细胞的概述 | 第13页 |
1.3.2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和纯化 | 第13-14页 |
1.3.3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鉴定 | 第14-15页 |
1.4 卫星细胞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影响 | 第15-16页 |
2 Notch信号通路与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关系 | 第16-18页 |
2.1 Notch信号通路的概述 | 第16页 |
2.2 Notch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2.3 Notch通路对骨骼肌损伤修复及卫星细胞的影响 | 第17-18页 |
3 Hes1与骨骼肌损伤修复及卫星细胞的关系 | 第18-20页 |
3.1 Hes1的概述 | 第18页 |
3.2 Hes1基因的调控机制 | 第18-19页 |
3.3 Hes1对骨骼肌损伤修复及卫星细胞的影响 | 第19-20页 |
4 Jagged1与骨骼肌损伤修复及卫星细胞的关系 | 第20-22页 |
4.1 Jagged1的概述 | 第20页 |
4.2 Jagged1的调控机制 | 第20-21页 |
4.3 Jagged1对骨骼肌损伤修复及卫星细胞的影响 | 第21-22页 |
5 Pax7与骨骼肌损伤修复及卫星细胞的关系 | 第22-24页 |
5.1 Pax7概述 | 第22页 |
5.2 Pax7的调控机制 | 第22页 |
5.3 Pax7对骨骼肌损伤修复及卫星细胞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4-48页 |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第24-25页 |
1.1 实验对象 | 第24页 |
1.2 动物分组 | 第24页 |
1.3 建立动物模型 | 第24-25页 |
1.3.1 钝挫伤模型 | 第24页 |
1.3.2 力竭运动模型 | 第24-25页 |
1.4 实验取材 | 第25页 |
1.4.1 安静对照组取材 | 第25页 |
1.4.2 钝挫伤取材 | 第25页 |
1.4.3 力竭运动组取材 | 第25页 |
1.4.4 新生鼠取材 | 第25页 |
2 实验仪器、试剂及方法 | 第25-31页 |
2.1 细胞培养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3 试剂配制 | 第27页 |
2.4 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2.4.1 大鼠骨路肌卫星细胞培养的条件要求 | 第27-28页 |
2.4.2 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28页 |
2.5 酶联免疫实验的方法(ELISA) | 第28-29页 |
2.6 测定蛋白含量的方法 | 第29-31页 |
2.6.1 蛋白测定条件 | 第29页 |
2.6.2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9-31页 |
3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4.1 力竭组、钝挫伤组及新生鼠不同时期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结果 | 第32-38页 |
4.1.1 各组培养一天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生长状况 | 第32-33页 |
4.1.2 各组培养三天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生长状况 | 第33-35页 |
4.1.3 各组培养五天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生长状况 | 第35-36页 |
4.1.4 各组培养七天后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生长状况 | 第36-38页 |
4.2 力竭运动及钝挫伤不同时期大鼠骨骼肌、血清中Hes1、Jagged1、Pax7含量变化 | 第38-43页 |
4.2.1 力竭运动与钝挫伤及恢复期间大鼠骨骼肌、血清中Hes1含量变化 | 第38-39页 |
4.2.2 力竭运动及钝挫伤不同时期大鼠骨骼肌、血清中Jaggedl含量变化 | 第39-41页 |
4.2.3 力竭运动及钝挫伤不同时期大鼠骨骼肌、血清中Pax7含量变化 | 第41-43页 |
5 讨论与分析 | 第43-47页 |
5.1 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培养 | 第43-44页 |
5.2 安静对照组、力竭运动组、钝挫伤组及新生鼠体外培养卫星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对比 | 第44-45页 |
5.3 力竭运动、钝挫伤及其恢复期间大鼠Hes1、Jagged1、Pax7含量的变化 | 第45-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