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6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 第8-9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EST-SSR 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 ·EST-SSR 标记的研究发掘 | 第9页 |
| ·EST 序列的获得 | 第9-10页 |
| ·EST-SSR 鉴定的标准 | 第10页 |
| ·EST-SSR 引物的扩增效率 | 第10-11页 |
| ·EST-SSR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实验目的及思路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 第16-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病株的采集分离和菌种的保存 | 第16-17页 |
| ·鉴别寄主的培育 | 第17-18页 |
| ·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1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 ·2009 年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 | 第18-22页 |
| ·毒力基因出现的频率与分布 | 第22-23页 |
| ·讨论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EST-SSR 筛选 | 第24-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 ·生化试剂 | 第24-25页 |
| ·试验菌株的纯化和DNA 的提取 | 第25-26页 |
| ·0.8%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6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EST 序列及SSR 筛选挖掘 | 第26-27页 |
| ·引物的设计 | 第27页 |
| ·PCR 扩增及产物检测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 ·模板DNA 纯度与浓度的检测 | 第27-28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EST 中SSR 基元分析 | 第28-31页 |
| ·引物的有效性检测 | 第31页 |
| ·讨论 | 第31-33页 |
| ·EST 数据库是晚疫病菌SSR 开发的有效资源 | 第31-32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EST-SSR 标记的分布特征 | 第32页 |
| ·EST-SSR 标记的发展前景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马铃薯晚疫病菌EST-SSR 多样性检测 | 第33-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马铃薯病菌群体材料 | 第33-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页 |
| ·SSR 分子标记技术扩增体系和程序 | 第34-35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EST-SSR 多样性检测 | 第35-40页 |
| ·引物的筛选 | 第35-37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DNA 多态性标记 | 第37-40页 |
| ·EST-SSR 揭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多样性关系 | 第40-50页 |
| ·对SM、Jaccard 和DICE 三种相似系数的Mantel 检验 | 第45-47页 |
| ·主坐标分析 | 第47-50页 |
| ·16 个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系统聚类分析 | 第50-5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61页 |
| ·主要结论 | 第53-56页 |
| ·16 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类型 | 第53-54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EST-SSR 序列的筛选 | 第54页 |
| ·EST-SSR 引物的有效性检测 | 第54-55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多样性分析 | 第55-56页 |
| ·传统生理小种鉴定和分子鉴定异同的比较 | 第56页 |
| ·讨论 | 第56-60页 |
| ·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复杂性和生理小种的判定问题 | 第56-57页 |
| ·传统鉴定和分子鉴定的关联 | 第57-58页 |
| ·试验中的困难及其应改进的地方 | 第58-60页 |
| ·创新点 | 第60-61页 |
| 图版 | 第61-63页 |
| 附表1 63 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ssr 谱带(记为存在(1)或不存在(0))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个人简介 | 第70-71页 |
| 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