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22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2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23-26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2.4 技术路线图 | 第26页 |
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26-28页 |
1.3.1 样本选择 | 第26-27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28-30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30-4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33页 |
2.1.1 农村土地 | 第30页 |
2.1.2 农民土地权益 | 第30-31页 |
2.1.3 财产性收入 | 第31-32页 |
2.1.4 土地征收 | 第32页 |
2.1.5 土地流转 | 第32-33页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33-44页 |
2.2.1 关于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研究综述 | 第33-36页 |
2.2.2 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综述 | 第36-44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46-60页 |
3.1 理论基础:产权理论 | 第46-53页 |
3.1.1 产权的内涵 | 第46-49页 |
3.1.2 产权的功能 | 第49-51页 |
3.1.3 农村土地产权的经济分析 | 第51-53页 |
3.2 分析框架:保障权益与增收 | 第53-60页 |
3.2.1 影响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实现的产权制度缺陷 | 第53-55页 |
3.2.2 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经济动力 | 第55-58页 |
3.2.3 切实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关键所在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保障与财产性收入增长 | 第60-86页 |
4.1 征地影响评估及补偿效果评价 | 第60-73页 |
4.1.1 调查样本介绍 | 第60-64页 |
4.1.2 征地前土地对农户的保障水平调查 | 第64-66页 |
4.1.3 征地对被征地农户的影响 | 第66-67页 |
4.1.4 现行征地补偿政策 | 第67-69页 |
4.1.5 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保障程度与补偿情况 | 第69-72页 |
4.1.6 农民对征地补偿的满意度与改革期望 | 第72-73页 |
4.2 征地收益分配 | 第73-76页 |
4.2.1 农户收益 | 第73-74页 |
4.2.2 政府收益 | 第74-75页 |
4.2.3 征地过程中的土地收益分配比重分析 | 第75-76页 |
4.3 征地中农民权益保护与收入水平:案例分析 | 第76-86页 |
4.3.1 晋江市创新征地农民房屋拆迁补偿方式 | 第76-79页 |
4.3.2 厦门市“金包银”工程 | 第79-86页 |
第五章 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与财产性收入增长 | 第86-108页 |
5.1 福建省农村承包地流转现状与特点 | 第86-90页 |
5.1.1 农户家庭就业特征 | 第86-87页 |
5.1.2 福建省农村承包地流转现状 | 第87-88页 |
5.1.3 农户流转承包地的主要特点 | 第88-90页 |
5.2 承包地流转的模式与特征:案例分析 | 第90-100页 |
5.2.1 农户主导的承包地流转 | 第90-95页 |
5.2.2 工商资本主导的承包地流转 | 第95-97页 |
5.2.3 行政力量主导的承包地流转 | 第97-100页 |
5.3 承包地流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0-108页 |
5.3.1 研究假设 | 第100-101页 |
5.3.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 第101-106页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与财产性收入增长 | 第108-130页 |
6.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环境 | 第108-111页 |
6.1.1 农村宅基地的政策框架 | 第108-109页 |
6.1.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与流转政策 | 第109-110页 |
6.1.3 新时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亮点 | 第110-111页 |
6.2 福建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案例分析 | 第111-121页 |
6.2.1 农户个体之间的宅基地流转 | 第111-113页 |
6.2.2 旧村改造中的宅基地商品化 | 第113-114页 |
6.2.3 农村集体与用地企业之间直接流转 | 第114-116页 |
6.2.4 规划区外“农家乐”项目开发 | 第116-118页 |
6.2.5 综合改革试点镇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 第118-121页 |
6.3 我国其他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借鉴与启示 | 第121-130页 |
6.3.1 广东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流转 | 第121-124页 |
6.3.2 成都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区模式 | 第124-126页 |
6.3.3 浙江嘉兴“两分两换”中的宅基地换房模式 | 第126-127页 |
6.3.4 重庆“地票”交易模式 | 第127-130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30-13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30-133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33-13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4页 |
附录1 | 第144-147页 |
附录2 | 第147-157页 |
后记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