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系统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光伏发电能效分析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计算机技术在光伏电站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7-20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技术 | 第20-25页 |
2.1 光伏发电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2.1.1 光伏发电系统的构成 | 第20-21页 |
2.1.2 光伏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 第21-22页 |
2.2 系统开发技术 | 第22-24页 |
2.2.1 SSH框架 | 第22页 |
2.2.2 异步刷新 | 第22-23页 |
2.2.3 WebService技术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电站数据采集处理及能效分析 | 第25-43页 |
3.1 光伏电站数据采集 | 第25-29页 |
3.1.1 基于GPRS的设备数据采集方案研究 | 第26-28页 |
3.1.2 数据采集拓扑结构设计 | 第28-29页 |
3.2 数据处理与数据传输 | 第29-37页 |
3.2.1 采集数据解析 | 第29-33页 |
3.2.2 异构数据处理 | 第33-35页 |
3.2.3 基于WebService的数据传输 | 第35-37页 |
3.3 能效分析基本概念 | 第37-40页 |
3.3.1 能效的概念 | 第37页 |
3.3.2 光伏组件光电转化效率 | 第37-38页 |
3.3.3 逆变器转化效率 | 第38-40页 |
3.4 电站能效分析评价研究 | 第40-42页 |
3.4.1 影响电站能效的因素 | 第40页 |
3.4.2 能效计算模型 | 第40-41页 |
3.4.3 能效计算实例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第43-53页 |
4.1 系统用户类型及权限分析 | 第43-45页 |
4.1.1 电站所有者 | 第43-44页 |
4.1.2 超级管理员 | 第44-45页 |
4.1.3 电站管理员 | 第45页 |
4.2 系统性能分析 | 第45-46页 |
4.3 监测系统概要设计 | 第46-51页 |
4.3.1 系统实现目标 | 第46-47页 |
4.3.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第47-48页 |
4.3.3 系统模块功能分析 | 第48-51页 |
4.3.4 数据库设计 | 第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系统的实现 | 第53-68页 |
5.1 生产运行管理 | 第53-55页 |
5.2 电站实时监测 | 第55-57页 |
5.2.1 实时发电总体概览 | 第55-56页 |
5.2.2 电站实时数据 | 第56-57页 |
5.3 历史数据处理 | 第57-61页 |
5.3.1 数据查询和报表显示 | 第57页 |
5.3.2 发电量历史数据 | 第57-58页 |
5.3.3 电站数据对比 | 第58-60页 |
5.3.4 站内数据对比 | 第60-61页 |
5.4 能效分析系统的实现 | 第61-67页 |
5.4.1 能效计算 | 第61-62页 |
5.4.2 能效数据对比 | 第62-67页 |
5.4.3 电站其它效益数据 | 第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8页 |
6.2 未来工作及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