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孔壁稳定时效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概述 | 第19-32页 |
2.1 项目概况 | 第19页 |
2.2 地层条件 | 第19-21页 |
2.3 典型孔内事故 | 第21-22页 |
2.4 主要技术难题 | 第22-30页 |
2.4.1 松散破碎性 | 第22-24页 |
2.4.2 强蠕变性 | 第24-25页 |
2.4.3 高地应力 | 第25-30页 |
2.5 孔壁稳定的时效问题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断裂带地层岩样微观分析 | 第32-40页 |
3.1 成分分析 | 第32-37页 |
3.1.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2-34页 |
3.1.2 红外光谱实验 | 第34-36页 |
3.1.3 亚甲基蓝测试 | 第36页 |
3.1.4 小结 | 第36-37页 |
3.2 微观形貌分析 | 第37-40页 |
3.2.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7-39页 |
3.2.2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岩样水化及强度衰减的时间效应 | 第40-54页 |
4.1 岩样水化应力时间效应 | 第40-45页 |
4.1.1 水化应力与水化时间关系 | 第40-41页 |
4.1.2 水化时间效应模拟分析 | 第41-45页 |
4.2 岩样水化膨胀时间效应 | 第45-46页 |
4.2.1 岩样的水化膨胀 | 第45页 |
4.2.2 水化膨胀的时间效应 | 第45-46页 |
4.3 岩样强度衰减时间效应研究 | 第46-52页 |
4.3.1 单轴实验 | 第47-48页 |
4.3.2 常规三轴试验 | 第48-51页 |
4.3.3 浆液类型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断裂带地层孔壁稳定时效数值模拟 | 第54-65页 |
5.1 原地应力引起的应力分布 | 第54-55页 |
5.2 钻井液液柱引起的应力 | 第55页 |
5.3 孔隙压力引起的应力分布 | 第55-56页 |
5.4 水化应力 | 第56-57页 |
5.5 断裂带地层孔壁稳定时效数学模型 | 第57-58页 |
5.6 断裂带地层孔壁失稳判别准则 | 第58-59页 |
5.7 模型求解 | 第59-64页 |
5.7.1 数值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59-61页 |
5.7.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孔壁稳定时效控制实例 | 第65-70页 |
6.1 控制思路 | 第65页 |
6.2 钻井液方案 | 第65-66页 |
6.3 控制效果 | 第66-6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