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岩溶概述及对工程的不良影响 | 第9-11页 |
1.1.1 岩溶概述 | 第9-10页 |
1.1.2 岩溶对工程的不良影响 | 第10-11页 |
1.2 岩溶区桩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岩溶区桩基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岩溶区桩基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2 岩溶区桩基承载机理分析 | 第14-24页 |
2.1 概述 | 第14页 |
2.2 岩溶区影响桩基承载特性的主要因素 | 第14-15页 |
2.3 岩溶区桩基竖向承载机理 | 第15-20页 |
2.3.1 岩溶区桩基竖向荷载传递机理 | 第15-17页 |
2.3.2 岩溶区桩基桩侧荷载传递机理 | 第17-19页 |
2.3.3 岩溶区桩基桩端荷载传递机理 | 第19-20页 |
2.4 岩溶区基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 第20-22页 |
2.4.1 嵌岩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4.2 岩溶区基桩桩端顶板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岩溶区桩基竖向承载数值分析 | 第24-64页 |
3.1 模拟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页 |
3.2 屈服准则及本构关系的确定 | 第24-26页 |
3.2.1 屈服准则 | 第24-25页 |
3.2.2 本构关系 | 第25-26页 |
3.3 参数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3.3.1 材料及参数的选择 | 第26-27页 |
3.3.2 模型建立 | 第27-28页 |
3.4 桩基直接穿越溶洞数值分析 | 第28-48页 |
3.4.1 岩溶区与非岩溶地区桥梁桩基受力性状分析 | 第28-30页 |
3.4.2 溶洞高度对桩基竖向承载力影响分析 | 第30-34页 |
3.4.3 溶洞跨度对桩基竖向承载力影响分析 | 第34-39页 |
3.4.4 岩体特性对桩基竖向承载力影响分析 | 第39-44页 |
3.4.5 桩体特性对桩基竖向承载力影响分析 | 第44-48页 |
3.5 桩基作用在溶洞顶板上数值分析 | 第48-62页 |
3.5.1 不同溶洞高度对桩基竖向承载力影响分析 | 第48-52页 |
3.5.2 不同溶洞跨度对桩基竖向承载力影响分析 | 第52-57页 |
3.5.3 溶洞顶板厚度和跨度比对桩基竖向承载力影响分析 | 第57-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岩溶区桩基施工技术 | 第64-72页 |
4.1 岩溶地基处理原则 | 第64页 |
4.2 岩溶区桥梁基础类型 | 第64-65页 |
4.2.1 明挖扩大基础 | 第64页 |
4.2.2 桩基础 | 第64-65页 |
4.3 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法 | 第65-66页 |
4.3.1 人工挖孔灌注桩 | 第65页 |
4.3.2 冲孔灌注桩 | 第65-66页 |
4.3.3 钻孔灌注桩 | 第66页 |
4.4 桩基穿越溶洞时的施工 | 第66-68页 |
4.4.1 岩溶裂隙及小型溶洞 | 第66-67页 |
4.4.2 一般溶洞 | 第67页 |
4.4.3 大型溶洞 | 第67-68页 |
4.4.4 多层溶洞(串洞) | 第68页 |
4.5 常遇问题的处理 | 第68-71页 |
4.5.1 卡钻 | 第68-69页 |
4.5.2 埋钻 | 第69页 |
4.5.3 钻孔偏斜 | 第69-70页 |
4.5.4 塌孔和缩径 | 第70页 |
4.5.5 漏浆 | 第70页 |
4.5.6 混凝土流失及断桩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5.2 进一步建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