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低照度图像的增强去噪算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对照表第11-12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1 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低照度图像去噪算法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第20-21页
第二章 低照度图像增强及去噪算法研究第21-41页
    2.1 传统的图像增强方法第21-29页
        2.1.1 灰度变换方法第21-24页
        2.1.2 直方图均衡化方法第24-26页
        2.1.3 基于Retinex理论的增强方法第26-29页
    2.2 传统的图像去噪方法第29-37页
        2.2.1 空间域去噪方法第29-33页
        2.2.2 变换域去噪方法第33-37页
    2.3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第37-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基于去雾理论的低照度图像快速增强算法第41-65页
    3.1 图像去雾算法分析第41-51页
        3.1.1 大气散射理论第41-46页
        3.1.2 暗原色先验理论第46-47页
        3.1.3 基于暗原色先验理论的去雾算法第47-51页
    3.2 基于去雾理论的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分析第51-57页
        3.2.1 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基础第51-53页
        3.2.2 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的性能分析第53-57页
    3.3 改进的基于去雾理论的快速增强方法第57-60页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0-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低照度图像的同步增强去噪算法第65-81页
    4.1 低照度增强算法对噪声的敏感性分析第65-67页
    4.2 低照度同步增强去噪算法设计第67-77页
        4.2.1 低照度同步增强去噪模型的建立第67-71页
        4.2.2 低照度同步增强去噪模型的求解第71-77页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7-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1-99页
    5.1 实验方法及数据集介绍第81-84页
    5.2 典型低照度增强算法与本文算法的对比第84-86页
        5.2.1 主观视觉效果对比第84-86页
        5.2.2 客观质量评价对比第86页
    5.3 直接增强算法与本文算法的对比第86-89页
        5.3.1 主观视觉效果对比第86-88页
        5.3.2 客观质量评价对比第88-89页
    5.4 先去噪后增强算法与本文算法的对比第89-94页
        5.4.1 主观视觉效果对比第89-93页
        5.4.2 客观质量评价对比第93-94页
    5.5 先增强后去噪算法与本文算法的对比第94-98页
        5.5.1 主观视觉效果对比第94-97页
        5.5.2 客观质量评价对比第97-98页
    5.6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9-101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99-100页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作者简介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能源植物与褐煤混燃特性
下一篇:面向切面的软件容错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