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诚信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国外关于《论语》诚信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8页 |
二、国内关于《论语》诚信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 第11页 |
三、从理论上深化和丰富孔子思想研究 | 第11-12页 |
四、研究的特色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论语》诚信思想的形成 | 第13-22页 |
一、时代产物 | 第13-16页 |
(一) "强劫弱"、"诈谋愚":欺诈肆行 | 第13-14页 |
(二) "任大恶三,行将安人":信誉立身 | 第14-15页 |
(三) "天道远,人道迩":重人轻神 | 第15-16页 |
二、思想渊源 | 第16-19页 |
(一) "允"、"孚":原初诚信 | 第16-17页 |
(二) 祭祀与盟誓:由神而民 | 第17-18页 |
(三) "周礼尽在鲁":人文土壤 | 第18-19页 |
三、人性基础 | 第19-22页 |
(一) "性相近":由生论性 | 第19-20页 |
(二) "习相远":道德之性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论语》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 第22-30页 |
一、《论语》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一) 诚信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础 | 第22-23页 |
(二) 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要求 | 第23-24页 |
(三) 诚信是为政治国的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二、《论语》诚信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25-30页 |
(一) "敬"、"忠":诚之义蕴 | 第25-27页 |
(二) "信"、"忠信":诚信一体 | 第27页 |
(三) "信近于义":价值标准 | 第27-30页 |
第三章 《论语》诚信思想的价值 | 第30-39页 |
一、《论语》诚信思想深远的历史影响 | 第30-34页 |
(一) 儒家诚信思想的雏形 | 第30-31页 |
(二) 封建政治的重要手段 | 第31-32页 |
(三)封建商贾的金科玉律 | 第32-33页 |
(四) 民族心理的共同归趋 | 第33-34页 |
二、《论语》诚信思想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34-39页 |
(一) 我国诚信缺失的现状 | 第34-36页 |
(二) 《论语》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36-39页 |
第四章 《论语》诚信思想的现代转型 | 第39-45页 |
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 第39-40页 |
(一) 强烈的自律倾向 | 第39-40页 |
(二) 自律和他律的双重要求 | 第40页 |
二、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 第40-42页 |
(一) 浓厚的情感特征 | 第40-41页 |
(二) 理性、平等与情感 | 第41-42页 |
三、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 第42-43页 |
(一) 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 | 第42页 |
(二) 道德至上的价值偏颇 | 第42-43页 |
四、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 第43-45页 |
(一) 传统诚信 | 第43页 |
(二) 现代诚信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