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学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职业话语权的反思与重构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11-18页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1-13页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第13-16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一、新闻职业话语权概述第18-26页
    (一)新闻职业话语权的概念第18-22页
        1. 话语权的界定第18-19页
        2. 新闻职业话语权的内涵第19-21页
        3. 新闻职业话语权的主体第21-22页
    (二)新闻职业话语权的变化第22-26页
        1. 新闻职业话语权变化的特点第22-24页
        2. 新闻职业话语权变化的优劣势辨析第24-26页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职业话语权面临困境的原因探析第26-35页
    (一)客观因素:新媒体的发展造成了新闻职业话语权的乱象第26-30页
        1. 政策部分放开与支持,刺激了新闻职业话语权分散第26-27页
        2. 媒介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公众掌握新闻职业话语权提供了沃土第27-28页
        3. 移动互联网的进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捷通道第28-29页
        4. 公众强烈的表达欲望,使新闻职业话语权被动分散第29-30页
    (二)主观因素:记者自身职业素养造成了新闻职业话语权的丢失第30-35页
        1. 部分记者急功近利,放低了自律底线第31-33页
        2. 舆论监督缺失,造成了媒体公信力下降第33-34页
        3.“把关人”作用缺失,造成了多重新闻职业话语权第34-35页
三、新闻职业话语权缺失的危害与重构的必要性第35-42页
    (一)新闻职业话语权削弱的危害第35-38页
        1. 社会问题凸显第35-37页
        2. 严重侵蚀媒体公信力第37页
        3. 新闻职业话语权分散,“议程设置功能”下降第37-38页
    (二)重构新闻职业话语权的意义第38-42页
        1. 重大事件出现时,受众渴望新闻职业话语权发声第38-39页
        2. 突发事件发生时,受众渴望新闻职业话语权发布第39页
        3. 重难点政策,受众渴望新闻职业话语权解读第39-40页
        4. 众说纷纭时,受众渴望新闻职业话语权定论第40页
        5. 疑云密布时,受众渴望新闻职业话语权求证第40页
        6. 争议性事件,受众渴望新闻职业话语权追踪第40-42页
四、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重塑新闻职业话语权第42-51页
    (一)宏观视角(用PEST理论进行分析)第42-44页
        1. P(Political)政策:鼓励民众发声,加强正确引导第42页
        2. E(Economic)经济:加快革新步伐,提供经济支持第42-43页
        3. S(Social)社会:加强传播监督,加大处罚力度第43页
        4. T(Technological)技术:拓宽信息来源,实现双向互动第43-44页
    (二)微观视角:从新闻从业者出发第44-46页
        1. 明确自身定位,坚持良好开端第44-45页
        2. 提高媒介素养,强化社会责任第45页
        3.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百姓发声第45-46页
    (三)媒介生态环境视角第46-51页
        1. 传统媒体新闻职业话语权面临的挑战第46-47页
        2. 传统媒体的应对措施: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第47-49页
        3. 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在同质化报道中脱颖而出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报人张兆麟和《醒时报》研究
下一篇:青岛近代报业研究(1897-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