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6页 |
1.2.1 站点设置与功能布局 | 第13-14页 |
1.2.2 服务水平 | 第14-15页 |
1.2.3 公交接驳系统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7-20页 |
2 高铁客运站服务水平理论及Arena仿真平台 | 第20-36页 |
2.1 高铁客运站服务水平理论研究 | 第20-30页 |
2.1.1 候车室服务水平 | 第20-28页 |
2.1.2 售票厅服务水平 | 第28页 |
2.1.3 城市交通系统接驳服务水平 | 第28-30页 |
2.1.4 其他服务设施服务水平 | 第30页 |
2.2 Arena在交通系统仿真中的应用 | 第30-34页 |
2.2.1 Arena仿真平台介绍 | 第30-34页 |
2.2.2 Arena交通系统仿真应用 | 第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旅客候车室服务水平优化 | 第36-54页 |
3.1 高铁客运站运营及候车室服务水平 | 第36页 |
3.2 候车室服务水平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3.2.1 不同功能模块的定义 | 第36-38页 |
3.2.2 候车室服务水平评价模型 | 第38-39页 |
3.3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39页 |
3.4 仿真思想和流程 | 第39-41页 |
3.5 Arena仿真模块的建立 | 第41-44页 |
3.6 案例分析 | 第44-53页 |
3.6.1 参数和变量设置 | 第45页 |
3.6.2 仿真模型校验和确认 | 第45-46页 |
3.6.3 基本实验方案仿真结果 | 第46-49页 |
3.6.4 不同措施对提高候车室服务水平的影响效用分析 | 第49-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晚到达旅客出发服务水平优化 | 第54-64页 |
4.1 晚到达旅客出发服务水平优化理论 | 第54-57页 |
4.1.1 旅客到达模块定义 | 第54页 |
4.1.2 安检和取购票模块定义 | 第54-55页 |
4.1.3 步行至检票口和上车模块定义 | 第55页 |
4.1.4 特殊服务流程概念 | 第55-56页 |
4.1.5 仿真场景设计 | 第56-57页 |
4.2 仿真模型建立和参数确认 | 第57-60页 |
4.2.1 旅客到达模块 | 第57-58页 |
4.2.2 安检和取购票模块 | 第58页 |
4.2.3 步行至检票口和上车模块 | 第58-59页 |
4.2.4 其他参数值设置 | 第59-60页 |
4.3 案例分析 | 第60-63页 |
4.3.1 仿真模型校验和确认 | 第60页 |
4.3.2 仿真实验设置 | 第60页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夜间晚到达旅客到达接驳服务水平优化 | 第64-88页 |
5.1 夜间晚到达旅客定义及生成 | 第64-66页 |
5.1.1 夜间晚到达旅客定义 | 第64页 |
5.1.2 夜间晚到达旅客生成 | 第64-66页 |
5.2 夜间晚到达旅客到达接驳服务水平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66-69页 |
5.2.1 到达接驳服务水平现状 | 第66-68页 |
5.2.2 到达接驳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 第68-69页 |
5.3 夜间晚到达旅客“联动接驳”优化方案设计 | 第69-78页 |
5.3.1 不同接驳方式的运行特征描述 | 第69-73页 |
5.3.2 不同接驳方式的客流分担率 | 第73-75页 |
5.3.3 “联动接驳”优化思想和优化目标 | 第75-76页 |
5.3.4 “联动接驳”仿真模型建立 | 第76-78页 |
5.4 案例分析 | 第78-86页 |
5.4.1 参数和变量设置 | 第78-80页 |
5.4.2 仿真模型校验和确认 | 第80页 |
5.4.3 仿真实验场景设置 | 第80-81页 |
5.4.4 仿真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81-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8-92页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88-8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A | 第96-9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10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