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西部坳陷欢喜岭区沙一、二段石油运移及聚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2页 |
1.1 选题意义及依据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7-10页 |
1.2.1 断裂研究方法及控藏作用进展 | 第8-9页 |
1.2.2 输导层研究方法及控藏作用进展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23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2-16页 |
2.1.1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2-14页 |
2.1.2 构造形态特征 | 第14-15页 |
2.1.3 断裂特征 | 第15-16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6-18页 |
2.3 石油地质特征 | 第18-23页 |
2.3.1 烃源岩特征 | 第18-19页 |
2.3.2 储集特征 | 第19-22页 |
2.3.3 盖层特征 | 第22页 |
2.3.4 保存条件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砂岩输导体特征研究 | 第23-35页 |
3.1 输导体系定义及分类 | 第23-24页 |
3.2 砂体平面、剖面展布 | 第24页 |
3.2.1 兴隆台油层沉积分布特征 | 第24页 |
3.2.2 于楼油层沉积分布特征 | 第24页 |
3.3 砂体的波阻抗特征 | 第24-30页 |
3.4 砂体输导能力分析 | 第30-35页 |
3.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0页 |
3.4.2 储层物性表征特征 | 第30-32页 |
3.4.3 储层孔隙表征特征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断层输导体特征研究 | 第35-41页 |
4.1 断层的总体特征 | 第35-36页 |
4.1.1 主断层的发育及分布 | 第35-36页 |
4.2 断层的活动期次 | 第36-39页 |
4.3 断层的活动期次与成藏期的配置关系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运移动力研究 | 第41-46页 |
5.1 浮力 | 第41-42页 |
5.2 剩余压力 | 第42-46页 |
5.2.1 剩余压力形成机制 | 第42页 |
5.2.2 研究区剩余压力特征 | 第42-46页 |
第六章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 第46-56页 |
6.1 油气成藏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 | 第46-51页 |
6.1.1 油气成藏条件 | 第46-47页 |
6.1.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47-48页 |
6.1.3 油气藏特征及类型 | 第48-51页 |
6.2 研究区油藏解剖 | 第51-53页 |
6.2.1 欢喜岭地区油藏剖面特征 | 第51-52页 |
6.2.2 油藏平面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6.3 油气运聚成藏分析 | 第53-56页 |
6.3.1 油气运移成藏过程分析 | 第53-54页 |
6.3.2 研究区成藏模式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