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论文--河道演变论文

山区河流水库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22页
    1.2 研究综述第22-33页
        1.2.1 水库下游水沙过程变化研究第23-24页
        1.2.2 水沙变化对河床演变的作用第24-25页
        1.2.3 河床的纵横向变化研究第25-27页
        1.2.4 河道冲刷模拟第27-31页
        1.2.5 金沙江河道冲淤研究第31-33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3-34页
        1.3.1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3.2 技术路线第34页
    1.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二章 水沙特性及河道冲淤变化第35-65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35-48页
        2.1.1 金沙江流域自然地理第35-38页
        2.1.2 向家坝工程第38-42页
        2.1.3 向家坝库区及坝下游流域第42-46页
        2.1.4 研究区域主要水文站点第46-48页
    2.2 水沙特性分析第48-56页
        2.2.1 干流近年水沙特性分析第48-49页
        2.2.2 支流横江径流特性第49-50页
        2.2.3 主要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分析第50-53页
        2.2.4 横江来流对干流河道的顶托影响第53-54页
        2.2.5 比降变化第54-56页
    2.3 河道冲淤演变分析第56-63页
        2.3.1 2008年以前向家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第56-59页
        2.3.2 2008年以来向家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第59-63页
    2.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三章 出库水沙过程研究第65-84页
    3.1 代表性分析第65页
    3.2 开发时序的影响第65-66页
    3.3 径流调节计算第66-70页
        3.3.1 基础资料第66-67页
        3.3.2 原理与方法第67页
        3.3.3 成果分析第67-70页
    3.4 泥沙冲淤计算第70-84页
        3.4.1 基础资料第70-71页
        3.4.2 泥沙计算数学模型第71页
        3.4.3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泥沙计算第71-84页
第四章 河道数值模拟和极限冲刷研究第84-99页
    4.1 水沙数学模型简介第84-87页
        4.1.1 水力因子计算第84-85页
        4.1.2 悬移质输沙计算第85-86页
        4.1.3 推移质输沙计算第86-87页
    4.2 向家坝-李庄河道冲淤预测计算第87-94页
        4.2.1 边界条件第87-88页
        4.2.2 模型计算结果第88-94页
    4.3 向家坝~李庄河段极限冲刷研究第94-98页
        4.3.1 向家坝~李庄河段极限冲刷研究第94页
        4.3.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94-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五章 坝下游重点河段冲淤实体模型试验研究第99-187页
    5.1 模型原理与试验河段第99-101页
    5.2 模型设计与制作第101-105页
        5.2.1 模型选型第101页
        5.2.2 相似比尺确定第101-103页
        5.2.3 模型所需流量第103页
        5.2.4 模型特征高程第103-104页
        5.2.5 模型沙选择第104-105页
        5.2.6 模型制作第105页
    5.3 模型试验测控平台第105-122页
        5.3.1 测控系统第106-121页
        5.3.2 床面地形测量第121-122页
    5.4 模型验证第122-131页
        5.4.1 水位验证第122-123页
        5.4.2 流速分布验证第123-125页
        5.4.3 冲淤分布验证第125-131页
    5.5 模型试验第131-185页
        5.5.1 典型洪水试验第131-161页
        5.5.2 典型水沙系列试验第161-170页
        5.5.3 码头分离试验第170-176页
        5.5.4 整治方案试验第176-178页
        5.5.5 冲淤过程中的级配调整第178-185页
    5.6 本章小结第185-187页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第187-191页
    6.1 结论第187-189页
    6.2 建议第189-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19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9-20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第200-201页
致谢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脉冲电流作用下7075铝合金凝固组织研究
下一篇:一种定向高温合金DZ417G铸造缺陷形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