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纺织、印染工业论文

SBA-15负载有机铜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概论第13-33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目前印染废水处理现状第14-18页
        1.2.1 物理法第14-15页
        1.2.2 化学法第15-17页
        1.2.3 生物法第17-18页
    1.3 酶的固化与酶的模拟研究进展第18-24页
        1.3.1 酶的固化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2 配合物模拟酶及其固载研究第20-24页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第24-25页
    参考文献第25-33页
第二章 SBA-15 负载N-丙基芳香甲亚胺合铜的制备、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第33-67页
    2.1 引言第33-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40页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与方法第36-37页
        2.2.2 催化剂Cu-Ar~(1-4)-CH=N-Pr-SBA-15 的制备第37-38页
        2.2.3 催化剂的表征第38-39页
            2.2.3.1 红外FT-IR第38页
            2.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38页
            2.2.3.3 X射线衍射(XRD)第38-39页
            2.2.3.4 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第39页
            2.2.3.5 N_2吸附脱附第39页
            2.2.3.6 热重第39页
        2.2.4 染料脱色降解实验第39-40页
            2.2.4.1 染料降解前后COD测定--高锰酸钾法第39-40页
            2.2.4.2 降解产物分析第4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0-61页
        2.3.1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第40-48页
            2.3.1.1 红外光谱分析第40-42页
            2.3.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42-43页
            2.3.1.3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3-45页
            2.3.1.4 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分析第45-46页
            2.3.1.5 N_2吸附脱附分析第46-47页
            2.3.1.6 热重分析第47-48页
        2.3.2 染料脱色降解实验第48-61页
            2.3.2.1 Cu-Ar-CH=N-Pr-SBA-15 催化剂催化脱色效果第48-49页
            2.3.2.2 降解条件的优化第49-52页
            2.3.2.3 底物拓展第52-54页
            2.3.2.4 催化剂循环使用与稳定性第54-57页
            2.3.2.5 脱色降解产物第57-58页
            2.3.2.6 染料降解前后COD变化第58-60页
            2.3.2.7 催化双氧水裂解机理第60-61页
    2.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第三章 SBA-15 负载丙基-O-丙基芳香甲亚胺合铜的制备、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第67-100页
    3.1 引言第67-70页
    3.2 实验部分第70-74页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与方法第70-71页
        3.2.2 催化剂Cu-Ar~(5-9)-CH=N-Pr-O-Pr-SBA-15 的制备第71-72页
        3.2.3 催化剂的表征第72-73页
            3.2.3.1 红外FT-IR第72页
            3.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72页
            3.2.3.3 X射线衍射(XRD)第72-73页
            3.2.3.4 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第73页
            3.2.3.5 N_2吸附脱附第73页
            3.2.3.6 热重第73页
        3.2.4 染料脱色降解实验第73-74页
            3.2.4.1 染料降解前后COD测定--高锰酸钾法第73-74页
            3.2.4.2 降解产物分析第7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4-96页
        3.3.1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第74-81页
            3.3.1.1 红外光谱分析第74-76页
            3.3.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76-78页
            3.3.1.3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78页
            3.3.1.4 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分析第78-80页
            3.3.1.5 N2吸附脱附分析第80-81页
            3.3.1.6 热重分析第81页
        3.3.2 染料脱色降解实验第81-91页
            3.3.2.1 Cu-Ar-CH=N-Pr-O-Pr-SBA-15 催化剂催化脱色效果第81-82页
            3.3.2.2 降解条件的优化第82-85页
            3.3.2.3 底物拓展第85-87页
            3.3.2.4 催化剂循环使用与稳定性第87-88页
            3.3.2.5 脱色降解产物第88-89页
            3.3.2.6 染料降解前后COD变化第89-91页
        3.3.3 催化机理与催化机制第91-95页
            3.3.3.1 催化机理第91-93页
            3.3.3.2 催化机制第93-95页
        3.3.4 构效关系第95-96页
            3.3.4.1 不同芳香醛取代基的影响第95页
            3.3.4.2 链长的影响第95-96页
    3.4 本章小结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0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4页
    4.1 结论第100-101页
    4.2 展望第101-104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附录Ⅰ第106-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d掺杂和Gd、N共掺杂TiO2的制备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ZAG与FASN交互作用在调节肠癌恶性表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