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 1 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痛的认识 | 第14-16页 |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概述 | 第14页 |
| 1.2 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 第14-15页 |
| 1.3 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痛的治疗现状 | 第15-16页 |
| 2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痛的认识 | 第16-17页 |
| 2.1 强直性脊柱炎的概述 | 第16-17页 |
| 2.2 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痛的病因病机研究 | 第17页 |
| 2.3 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僵痛的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现状 | 第17页 |
| 3 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候的中西医病理学认识 | 第17-19页 |
| 3.1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17页 |
| 3.2 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候的中医病理学认识 | 第17-18页 |
| 3.3 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候的西医病理学认识 | 第18-19页 |
| 4 艾灸的认识 | 第19-21页 |
| 4.1 灸法的概述 | 第19页 |
| 4.2 艾条灸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9-20页 |
| 4.3 温热电灸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0页 |
| 4.4 艾条灸、温热电灸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应用现状 | 第20-21页 |
| 5 选穴的依据 | 第21-22页 |
| 5.1 经络腧穴调节作用 | 第21页 |
| 5.2 传统取穴原则 | 第21-22页 |
| 5.3 干预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患者腰背僵痛可参考的取穴处方 | 第22页 |
| 6 总结 | 第22-23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第23-29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2 临床资料 | 第23-24页 |
| 2.1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3页 |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23-24页 |
| 2.4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 2.5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 2.6 脱落标准 | 第24页 |
| 2.7 样本量计算 | 第24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3.1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4页 |
| 3.2 分组 | 第24-25页 |
| 3.3 干预方法 | 第25-26页 |
| 4 观察指标 | 第26页 |
| 4.1 主要观察指标 | 第26页 |
| 4.2 次要观察指标 | 第26页 |
| 4.3 全局评价指标 | 第26页 |
| 4.4 安全性指标 | 第26页 |
| 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27页 |
| 5.1 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第26页 |
| 5.2 晨僵的量化评价 | 第26-27页 |
| 5.3 脊柱活动度BASMI评分 | 第27页 |
| 5.4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7页 |
| 5.5 安全性评价 | 第27页 |
| 5.6 护士操作节省时间评价 | 第27页 |
| 6 质量控制 | 第27-28页 |
| 7 统计学处理 | 第28页 |
| 8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29-36页 |
| 1 基线资料 | 第29页 |
| 2 腰部疼痛VAS评分比较 | 第29-30页 |
| 3 晨僵程度整体水平评分( VAS)比较 | 第30-31页 |
| 4 晨僵时间比较(min) | 第31页 |
| 5 腰部活动度(schober试验)评分比较 | 第31-32页 |
| 6 血沉(ESR)值比较 | 第32-33页 |
| 7 C反应蛋白值(CRP)比较 | 第33页 |
| 8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33-34页 |
| 9 有效率比较 | 第34-35页 |
| 10 干预过程中护士每次操作平均耗费时间比较 | 第35页 |
| 11 烫伤发生率比较 | 第35-36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6-41页 |
| 1 温热电灸对寒湿痹阻型AS患者疼痛的影响 | 第36-37页 |
| 1.1 西医理论分析 | 第36-37页 |
| 1.2 中医理论分析 | 第37页 |
| 2 温热电灸对寒湿痹阻型AS患者腰背僵硬症状的影响(晨僵整体水平、晨僵时间) | 第37-38页 |
| 2.1 西医理论分析 | 第37-38页 |
| 2.2 中医理论分析 | 第38页 |
| 3 温热电灸对寒湿痹阻证AS患者炎症指标(ESR、CRP)的影响 | 第38页 |
| 4 温热电灸对寒湿痹阻型AS患者腰部活动度(schober试验)的影响 | 第38-39页 |
| 4.1 西医原因分析 | 第39页 |
| 4.2 中医原因分析 | 第39页 |
| 5 温热电灸对寒湿痹阻型AS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 第39页 |
| 6 温热电灸对寒湿痹阻型AS患者的疗效分析 | 第39-40页 |
| 7 温热电灸配合治疗寒湿痹阻型AS患者腰背僵痛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 | 第40-41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1-42页 |
| 第六部分 课题总结与展望 | 第42-43页 |
| 1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42页 |
| 2 展望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 附录 | 第50-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