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保密与通信安全论文

基于自由度分析的物理层安全通信理论和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0页
    1.2 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的研究意义第20-21页
    1.3 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1-28页
        1.3.1 从信息论角度研究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第22页
        1.3.2 从信号处理角度研究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第22-26页
        1.3.3 研究现状总结第26-28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28-30页
第二章 基于人工噪声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第30-43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第30-32页
    2.3 可达安全传输速率第32-33页
    2.4 可达安全自由度第33-38页
        2.4.1 安全传输方案第33-34页
        2.4.2 一种启发式的预编码矩阵构造方案第34-37页
        2.4.3 可达安全自由度第37-38页
    2.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38-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基于协作干扰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第43-64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第43-46页
    3.3 安全传输方案第46-47页
    3.4 最大可达安全自由度域第47-54页
        3.4.1 可行的预编码矢量的通项表达式第48-51页
        3.4.2 可行的预编码矢量对的候选数目第51-52页
        3.4.3 单用户场景第52-53页
        3.4.4 可达自由度域的计算第53-54页
    3.5 发射预编码矩阵的构造第54-56页
    3.6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6-62页
        3.6.1 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对所提方案性能的影响第59-61页
        3.6.2 所提方案与现有方案的性能对比第61-62页
    3.7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基于双向通信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第64-88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第64-66页
    4.3 最大可达和安全自由度第66-68页
    4.4 发射端预编码矩阵设计第68-80页
        4.4.1 可行的预编码矢量的通项表达式第69-72页
        4.4.2 可行的预编码矢量对的候选数目第72-73页
        4.4.3 发射预编码矩阵的构造第73-80页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80-86页
    4.6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五章 面向Active-窃听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第88-102页
    5.1 引言第88页
    5.2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第88-90页
    5.3 最大可达安全自由度第90-93页
    5.4 发射端预编码矩阵设计第93-94页
        5.4.1 当Bob发送天线数等于0时第93页
        5.4.2 当Bob发送天线数不等于0时第93-94页
    5.5 Worst-case情况下最大可达安全自由度第94-95页
    5.6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95-101页
    5.7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5页
    6.1 本文贡献第102-104页
    6.2 论文展望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3页
附录第113-129页
    附录A 引理 2-2 的证明第113-114页
    附录B 引理 2-3 的证明第114-115页
    附录C 引理 3-2 的证明第115-116页
    附录D 引理 3-3 的证明第116-117页
    附录E 引理 4-2 的证明第117-118页
    附录F 引理 4-3 的证明第118-119页
    附录G 引理 5-1 的证明第119-120页
    附录H 引理 5-2 的证明第120-125页
    附录I 定理 5-1 的证明第125页
    附录J 定理 5-2 的证明第125-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29-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小信号模型的虚拟同步发电机稳定性分析与设计研究
下一篇:射频非理想特性的基带补偿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