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黄土丘陵区典型天然灌丛和人工灌丛优势植物土壤水分利用策略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2 稳定同位素简介第11-13页
        1.2.1 稳定同位素技术概况第11-12页
        1.2.2 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第12-13页
    1.3 植物水分来源研究方法第13-15页
        1.3.1 直观法第13页
        1.3.2 δD-δ~(18)O曲线法第13页
        1.3.3 二源或三源线性混合模型第13-14页
        1.3.4 多元混合模型方法第14页
        1.3.5 MisXiR模型第14-15页
    1.4 稳定同位素在示踪植物水分来源与利用策略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1.5 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9-29页
    2.1 研究区概概况第19-23页
        2.1.1 地理位置第19页
        2.1.2 气候特征第19页
        2.1.3 土壤特征第19-20页
        2.1.4 植被特征第20页
        2.1.5 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第20-23页
    2.2 研究内容第23页
    2.3 研究方法第23-29页
        2.3.1 试验样地选择与采样第23-24页
        2.3.2 室内分析实验第24-27页
        2.3.3 数据分析第27-28页
        2.3.4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三章 土壤含水量及植物根系分布特征第29-34页
    3.1 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含水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第30-32页
        3.1.1 各样地土壤平均含水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第30-31页
        3.1.2 各样地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含水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第31-32页
    3.2 植物根系分布第32-33页
    3.3 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土壤水与植物茎水氧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第34-42页
    4.1 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第34-37页
        4.1.1 土壤水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总体特征分布第34-35页
        4.1.2 2015年土壤水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特征分布第35-36页
        4.1.3 2016年土壤水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特征分布第36-37页
    4.2 植物茎~(18)O同位素组成第37-40页
        4.2.1 退耕7年细裂叶莲蒿木质部~(18)O同位素组成第38-39页
        4.2.2 退耕30年细裂叶莲蒿木质部~(18)O同位素组成第39-40页
        4.2.3 退耕30年柠条锦鸡儿木质部~(18)O同位素组成第40页
    4.3 植物木质部水与降水、土壤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关系第40-41页
    4.4 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土壤水分利用来源与模型的不确定性评估第42-50页
    5.1 植物水分吸收来源第43-46页
    5.2 模型的不确定性输入对其影响分析第46-47页
    5.3 小结第47-50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50-52页
    6.1 结论第50-51页
    6.2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致谢第58-61页
作者简介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小麦轮作农田土壤CO2排放对水肥供应的响应
下一篇:灌溉量和覆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