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QRP问题的研究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1.3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2 QRP是什么? | 第16-23页 |
| 2.1 RCR | 第17页 |
| 2.2 FFP | 第17-20页 |
| 2.2.1 伪造 | 第18-19页 |
| 2.2.2 篡改 | 第19-20页 |
| 2.2.3 剽窃 | 第20页 |
| 2.3 QRP | 第20-23页 |
| 3 QRP产生的原因 | 第23-29页 |
| 3.1 科学研究与统计学 | 第23-24页 |
| 3.2 零假设显著性检验 | 第24-26页 |
| 3.3 内曼和皮尔森观点的差异 | 第26-27页 |
| 3.4 P值操纵 | 第27-29页 |
| 4 QRP的影响 | 第29-34页 |
| 4.1 科学研究的不可靠 | 第29-31页 |
| 4.2 阳性研究结果占大多数 | 第31-34页 |
| 5 QRP的一个中国案例 | 第34-39页 |
| 5.1 背景知识 | 第34-35页 |
| 5.2 王牧的质疑 | 第35-37页 |
| 5.3 闻海虎的回应 | 第37-38页 |
| 5.4 事情后续 | 第38-39页 |
| 6 QRP的应对方法 | 第39-46页 |
| 6.1 对以往科学研究的结果进行重新梳理 | 第39页 |
| 6.2 对今后的科学研究进行更加严格的规范 | 第39-42页 |
| 6.2.1 开放科学 | 第39-41页 |
| 6.2.2 发表机制上的改变 | 第41-42页 |
| 6.3 对统计方法的质疑和修正 | 第42-46页 |
| 6.3.1 在NHST框架内部进行修正 | 第43-44页 |
| 6.3.2 贝叶斯统计方法 | 第44-45页 |
| 6.3.3 使用多种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6-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作者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