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切花菊育种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1 切花菊育种概述 | 第12-13页 |
1.2 切花菊育种目标 | 第13-14页 |
1.2.1 花型 | 第13页 |
1.2.2 花色 | 第13页 |
1.2.3 花期 | 第13-14页 |
1.3 切花菊育种方法 | 第14-16页 |
1.3.1 杂交育种 | 第14-15页 |
1.3.2 诱变育种 | 第15-16页 |
1.3.3 引种驯化 | 第16页 |
1.3.4 分子育种 | 第16页 |
2 植物分枝特性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1 分枝发育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2 菊花的分枝特性研究 | 第17-18页 |
3 观赏植物性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3.1 综合评分法 | 第18页 |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8页 |
3.3 多元统计分析法 | 第18-19页 |
3.4 灰色关联法 | 第19页 |
3.5 层次分析法 | 第19-20页 |
4 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20-22页 |
4.1 数量遗传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4.1.1 遗传力分析 | 第20页 |
4.1.2 杂种优势 | 第20-21页 |
4.1.3 配合力 | 第21页 |
4.1.4 性状遗传相关性分析 | 第21页 |
4.2 菊花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标准切花菊分枝性状等级评价体系构建 | 第2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25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1.3 试验设计与性状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页 |
1.5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26-29页 |
1.5.1 建立分层结构模型 | 第26-27页 |
1.5.2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第27-29页 |
1.6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9-30页 |
1.6.1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29-30页 |
1.6.2 求灰色关联系数 | 第30页 |
1.6.3 计算加权灰色关联度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1页 |
2.1 各权重值排序 | 第30-31页 |
2.2 上限品种和下限品种的确定 | 第31页 |
2.3 标准切花菊分枝特性等级评价 | 第31-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3.1 品种特性评价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41页 |
3.2 品种特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1-42页 |
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标准切花菊F_1代株系分枝特性评价筛选 | 第44-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1.2 田间性状调查 | 第44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4页 |
1.4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 第44-45页 |
1.5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61页 |
2.1 上限品种和下限品种的确定 | 第45页 |
2.2 标准切花菊株系分枝特性等级评价 | 第45-61页 |
3 讨论 | 第61-62页 |
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标准切花菊侧枝侧蕾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64-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1.2 田间性状调查 | 第65页 |
1.3 杂种优势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 第65页 |
1.4 性状的混合遗传分析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2.1 标准切花菊F1代侧枝侧蕾性状的表型分布与杂种优势表现 | 第66-68页 |
2.2 标准切花菊侧枝侧蕾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68-69页 |
2.3 标准切花菊侧枝侧蕾性状最适遗传模型的适合性分析 | 第69-71页 |
2.4 标准切花菊侧枝侧蕾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3.1 标准切花菊侧枝侧蕾性状的杂种优势 | 第72-73页 |
3.2 标准切花菊侧枝侧蕾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73-74页 |
4 小结 | 第74-76页 |
全文结论 | 第76-78页 |
创新之处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