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1.1 乡村聚落合理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 第10页 |
| 1.1.2 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 第10页 |
| 1.1.3 乡村聚落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 第10-11页 |
| 1.2 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1.2.1 理论价值 | 第11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1.3.1 国外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1.3.2 国内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3.3 国外乡村聚落地域类型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1.3.4 国内乡村聚落地域类型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3.5 总结评述 | 第15-16页 |
| 1.4 研究方案 | 第16-19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乡村聚落的特征及类型划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19-23页 |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2.1.1 聚落概念 | 第19页 |
| 2.1.2 乡村聚落概念 | 第19页 |
| 2.1.3 乡村聚落地域类型概念 | 第19-20页 |
| 2.2 基本研究理论 | 第20-23页 |
| 2.2.1 区位理论 | 第20页 |
|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0-21页 |
| 2.2.3 聚落地理学理论 | 第21页 |
| 2.2.4 空间信息技术理论 | 第21-22页 |
| 2.2.5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长沙市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 第23-38页 |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5页 |
| 3.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第23页 |
| 3.1.2 社会经济状况与土地利用结构 | 第23-25页 |
| 3.2 长沙市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 第25-29页 |
| 3.2.1 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 3.2.2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 3.3 结果分析 | 第29-38页 |
| 3.3.1 长沙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第29-31页 |
| 3.3.2 长沙市乡村聚落规模分异研究 | 第31-33页 |
| 3.3.3 长沙市乡村聚落形态结构格局特征研究 | 第33-38页 |
| 第四章 长沙市乡村聚落地域类型划分 | 第38-52页 |
| 4.1 类型划分指数和方法 | 第38-39页 |
| 4.1.1 景观指数的含义 | 第38-39页 |
| 4.1.2 聚落景观类型的划分方法 | 第39页 |
| 4.2 变量指标的标准化 | 第39-43页 |
| 4.3 主成分分析 | 第43-45页 |
| 4.4 聚类分析 | 第45-52页 |
| 第五章 长沙市乡村聚落合理调整建议 | 第52-54页 |
| 5.1 高密度区乡村聚落概况与调整建议 | 第52页 |
| 5.2 中密度区乡村聚落概况与调整建议 | 第52-53页 |
| 5.3 低密度区乡村聚落概况与调整建议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 6.2 研究特色 | 第55页 |
| 6.3 研究不足 | 第55页 |
| 6.4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