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褐色土地污名对其价值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9页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内容第11页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对象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技术路线第12-15页
第1章 褐色土地污名的基本概念及综述第15-31页
    1.1 褐色土地及污名基本概念第15-18页
        1.1.1 褐色土地的概念第15-17页
        1.1.2 褐色土地污名的概念第17-18页
    1.2 国内外褐色土地污名研究进展第18-31页
        1.2.1 褐色土地污名概念综述第18-20页
        1.2.2 褐色土地污名评估综述第20-31页
第2章 污名对褐色土价值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第31-39页
    2.1 污名对褐色土地价值的作用机制第31-35页
        2.1.1 美国石棉风波污名案例第32页
        2.1.2 污名对再开发前褐色土地价值影响机制第32-34页
        2.1.3 污名对再开发后褐色土地价值影响机制第34-35页
    2.2 污名作用于褐色土地价值强弱的影响因素第35-39页
        2.2.1 公众感知褐色土地污染程度与治理程度第35-36页
        2.2.2 公众对褐色土地的认知水平第36-37页
        2.2.3 环境信息透明度第37-38页
        2.2.4 褐色土地相关制度完善程度第38-39页
第3章 享乐分析法理论概述第39-49页
    3.1 享乐分析法简介及其在房产估价中的应用第39-41页
        3.1.1 享乐分析法的提出与发展第39-40页
        3.1.2 国内地产研究中享乐分析法的应用第40-41页
    3.2 享乐分析法的理论基础第41-43页
        3.2.1 商品价值理论第42页
        3.2.2 消费者需求理论第42-43页
        3.2.3 市场均衡理论第43页
    3.3 享乐价格基本函数形式第43-47页
        3.3.1 假设条件第43页
        3.3.2 价格函数第43-44页
        3.3.3 享乐价格基本函数推导第44-45页
        3.3.4 享乐价格模型的几种函数形式第45页
        3.3.5 享乐分析法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45-47页
    3.4 享乐分析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检验第47-49页
        3.4.1 享乐分析模型的参数估计第47页
        3.4.2 享乐分析模型的检验第47-49页
第4章 褐色土地价值享乐模型建立第49-59页
    4.1 褐色土地享乐模型特征变量选取第49-54页
        4.1.1 特征变量识别第49-50页
        4.1.2 特征变量选择第50-54页
    4.2 试验样本选择及数据获取第54-59页
        4.2.1 福州市市区简介第54-55页
        4.2.2 褐色土地样本选取第55-56页
        4.2.3 对比样本选取第56-58页
        4.2.4 数据类型及获取途径第58-59页
第5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9-73页
    5.1 数据整理第59-63页
        5.1.1 污名特征的量化第59-61页
        5.1.2 成交价格的转化第61页
        5.1.3 计算流程第61-63页
    5.2 对比样地享乐定价模型第63-66页
        5.2.1 方程选择第63-64页
        5.2.2 方程建立第64-66页
    5.3 污名享乐价格分析第66-73页
        5.3.1 福州市褐色土地房地产享乐定价模型第66-68页
        5.3.2 污名影响的实地调研第68-69页
        5.3.3 污名享乐价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69-73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3-77页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73-75页
        6.1.1 结论第73-74页
        6.1.2 减弱污名的几点建议第74-75页
    6.2 研究不足第75-76页
    6.3 研究展望第76-77页
附录1第77-79页
附录2第79-81页
附录3第81-91页
附录4第91-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个人简历第107-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晋江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下一篇:内陆地区农民工回流对其流出地城镇化的影响--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