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第一章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简介 | 第13-15页 |
1.1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定义 | 第13-14页 |
1.2 瘤胃内pH值降低的原因 | 第14-15页 |
2 SARA的流行和影响 | 第15-22页 |
2.1 SARA的流行率 | 第15页 |
2.2 SARA引起的疾病 | 第15-16页 |
2.3 SARA与炎症 | 第16-17页 |
2.4 SARA与LPS | 第17-18页 |
2.5 细菌LPS | 第18-19页 |
2.6 急性期反应与LPS | 第19-20页 |
2.7 LPS在牛消化道中的作用 | 第20页 |
2.8 胃肠道屏障功能障碍,LPS易位和急性期反应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黄连素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1 黄连素简介 | 第22页 |
1.2 黄连素的主要结构成分 | 第22页 |
1.3 黄连素相关作用 | 第22-25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5-52页 |
第一章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时奶牛瘤胃内环境和血液指标的变化 | 第25-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1.1 材料 | 第25-2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1 不同瘤胃液pH区间奶牛瘤胃液中VFAs和乳酸含量变化 | 第28-29页 |
2.2 不同瘤胃液pH区间奶牛瘤胃液和血液中LPS含量变化 | 第29-30页 |
2.3 不同瘤胃液pH区间奶牛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 | 第30-31页 |
2.4 不同瘤胃液pH区间奶牛血液中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 第31-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黄连素对瘤胃上皮细胞炎症作用的研究 | 第35-52页 |
1 实验设备和材料 | 第35-36页 |
2 实验步骤 | 第36-4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3-50页 |
3.1 光学显微镜下原代瘤胃的细胞形态学特性 | 第43-44页 |
3.2 不同浓度黄连素对细胞数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不同浓度黄连素对瘤胃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和RNA表达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黄连素对NF-κB和MAPK活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3.5 黄连素对LPS诱导的瘤胃上皮细胞内TLR4的作用 | 第48-49页 |
3.6 黄连素对LPS诱导的瘤胃上皮细胞内NF-κB入核的作用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5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7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