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关于林业发展理论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关于现代林业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3 关于森工产业园区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1.5 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森工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1-28页 |
2.1 森工产业的定义 | 第21-22页 |
2.1.1 林业产业化与森工产业 | 第21页 |
2.1.2 森工产业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2-24页 |
2.2.1 产业集群的定义 | 第22-23页 |
2.2.2 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3 产业集群的形式 | 第24页 |
2.3 多功能林业理论 | 第24-25页 |
2.3.1 多功能林业的定义 | 第24页 |
2.3.2 多功能林业的发展原则 | 第24-25页 |
2.4 循环林业理论 | 第25-28页 |
2.4.1 循环林业的定义 | 第25-26页 |
2.4.2 循环林业的特征 | 第26-28页 |
3 荆门市国家级森工科技产业园发展现状 | 第28-37页 |
3.1 森工产业现状 | 第28-31页 |
3.1.1 我国森工产业现状 | 第28-30页 |
3.1.2 荆门市森工产业现状 | 第30-31页 |
3.2 荆门市森工科技产业园SWOT分析 | 第31-34页 |
3.2.1 优势分析 | 第31-32页 |
3.2.2 劣势分析 | 第32-33页 |
3.2.3 发展机遇 | 第33-34页 |
3.2.4 面临的挑战 | 第34页 |
3.3 荆门市国家森工科技产业园功能定位分析 | 第34-37页 |
3.3.1 功能定位原则 | 第34-35页 |
3.3.2 功能分区 | 第35-37页 |
4 荆门市国家森工科技产业园发展模式分析 | 第37-45页 |
4.1 森工科技产业园区管理模式 | 第37-38页 |
4.1.1 高新技术园区管理模式 | 第37页 |
4.1.2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森工科技产业园管理模式 | 第37-38页 |
4.2 企业经营模式 | 第38-39页 |
4.2.1 科技产业园经营模式 | 第38-39页 |
4.2.2 基于循环林业理论的森工科技产业园经营模式 | 第39页 |
4.3 基于多功能林业理论的产业发展规划 | 第39-45页 |
4.3.1“一主”发展规划 | 第40-42页 |
4.3.2“一辅”发展规划 | 第42-43页 |
4.3.3“三心”发展规划 | 第43-45页 |
5 荆门市国家森工科技产业园发展战略分析 | 第45-50页 |
5.1 政府发展战略分析 | 第45-46页 |
5.1.1 加强宏观调控 | 第45页 |
5.1.2 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 第45页 |
5.1.3 制定企业管理政策 | 第45-46页 |
5.1.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6页 |
5.2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 第46-47页 |
5.2.1 建立森工文化品牌 | 第46页 |
5.2.2 培养森工产业人才 | 第46-47页 |
5.3 森工科技产业园效益战略分析 | 第47-50页 |
5.3.1 经济效益战略分析 | 第47页 |
5.3.2 社会效益战略分析 | 第47-48页 |
5.3.3 生态效益战略分析 | 第48-49页 |
5.3.4 间接效益战略分析 | 第49-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