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制动系统论文

便携式汽车气压制动系统检测装置的设计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9页
    1.1. 概述第14页
    1.2. 制动系统性能检测仪器的应用第14-16页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6-17页
        1.3.1. 国外发展现状第16页
        1.3.2. 国内发展现状第16-17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17-19页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本测量装置的方案设计第19-26页
    2.1. 系统的主要功能第19页
    2.2. 总体方案设计第19-21页
    2.3. 各子系统方案详细设计第21-26页
        2.3.1. 信号采集与转换模块第21-22页
        2.3.2. 单片机模块第22-23页
        2.3.3. 显示模块第23-24页
        2.3.4. 串行接口模块第24页
        2.3.5. 单片机上加载的软件模块第24-25页
        2.3.6. 计算机上的软件模块第25-26页
第三章 手持部分的硬件设计第26-42页
    3.1. 单片机部分设计第26-32页
        3.1.1. 所用的单片机简介第26页
        3.1.2. 最小系统的设计第26-28页
        3.1.3. 电源电路的设计第28-30页
        3.1.4. 扩展SRAM电路设计第30-31页
        3.1.5. 各功能按键电路设计第31-32页
    3.2. 传感器选择及信号调整电路设计第32-33页
    3.3. AD转换器连接电路设计第33-36页
        3.3.1. ADS7824主要功能第33-34页
        3.3.2. ADS7824的引脚简要说明第34页
        3.3.3. ADS7824的电路连接第34-36页
    3.4. LCD显示器连接电路设计第36-40页
        3.4.1. T6963C的简要介绍第36-37页
        3.4.2. LM3229液晶显示器模块说明第37-38页
        3.4.3. LM3229的电路连接第38-40页
    3.5. 串口电路设计第40-42页
第四章 手持部分的软件设计第42-62页
    4.1. 数据处理算法的说明第42-45页
        4.1.1. 数字滤波法的确定第42-43页
        4.1.2. 采样与数据处理频率的确定第43-45页
    4.2. 对AD转换器的控制第45-47页
    4.3. 数字滤波第47-48页
    4.4. LM3229静态和动态显示程序第48-52页
        4.4.1. LM3229的驱动程序第48-49页
        4.4.2. LM3229初始化设置第49-50页
        4.4.3. 初始化显示第50-51页
        4.4.4. LM3229定时刷新程序第51-52页
    4.5. 各按键功能实现第52-55页
        4.5.1. 调零按键第53页
        4.5.2. 开始检测按键第53页
        4.5.3. 停止检测按键第53-55页
    4.6. 串口通信第55-62页
        4.6.1. 数据传输格式第56-57页
        4.6.2. 串口初始化设置第57-58页
        4.6.3. 数据通信方式第58页
        4.6.4. 数据发送过程第58-62页
第五章 计算机端的软件设计第62-72页
    5.1. MSComm控件介绍第62-65页
        5.1.1. MSComm控件常用的属性第62-63页
        5.1.2. MSComm的事件第63-64页
        5.1.3. MSComm控件通信的主要步骤第64页
        5.1.4. MSComm控件对信息的检测方式第64-65页
    5.2. 窗口设计第65-66页
    5.3. 程序设计第66-72页
        5.3.1. 查询可用端口按钮第66-67页
        5.3.2. 打开串口按钮第67页
        5.3.3. 关闭串口按钮第67页
        5.3.4. 连接单片机按钮第67-69页
        5.3.5. 开始绘图按钮第69-71页
        5.3.6. 其它按钮第71-72页
第六章 仿真分析第72-77页
    6.1. 典型信号源第73-74页
    6.2. 手持设备的仿真第74-75页
    6.3. 计算机串行通信仿真第75-7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7.1. 结论第77-78页
    7.2. 展望第78-79页
附录一 单片机的部分程序第79-86页
附录二 VB软件的部分程序第86-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致谢第93-94页
附件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0kV农村配电线路故障处置与防范研究
下一篇:基于COBO技术高速并行光互连模块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