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室内空气品质评价与净化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室内空气品质的内涵 | 第8-9页 |
| ·室内空气品质的发展历程 | 第9-11页 |
| ·室内空气品质调查与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2 污染物种类及污染源分析 | 第16-25页 |
|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 第16-19页 |
| ·室外来源 | 第16页 |
| ·室内来源 | 第16-19页 |
| ·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 | 第19-24页 |
| ·二氧化碳 | 第19页 |
| ·一氧化碳 | 第19-20页 |
| ·二氧化硫 | 第20页 |
| ·臭氧 | 第20-21页 |
| ·甲醛 | 第21-22页 |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第22-23页 |
| ·可吸入颗粒物 | 第23-24页 |
|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 3 空气污染物的测量与模糊数学评价 | 第25-36页 |
| ·测量的准备工作 | 第25页 |
| ·甲醛的测量 | 第25-27页 |
| ·测量的依据及原理 | 第25页 |
| ·测量程序 | 第25-27页 |
| ·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测量 | 第27-28页 |
| ·测量的依据及原理 | 第27页 |
| ·测量程序 | 第27-28页 |
| ·PM_(10)的测量 | 第28-29页 |
| ·测量结果 | 第29页 |
| ·模糊数学评价 | 第29-35页 |
|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30页 |
| ·室内空气品质分级及其标准 | 第30页 |
| ·建立隶属函数 | 第30-34页 |
| ·确定因子权重 | 第34页 |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灰色理论评价方法研究 | 第36-46页 |
| ·灰色理论基础 | 第36-38页 |
| ·灰色系统定义 | 第36页 |
| ·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36-38页 |
| ·灰色系统的数学描述 | 第38-40页 |
| ·灰数 | 第38页 |
| ·灰色方程 | 第38-40页 |
| ·灰色理论的基本方法 | 第40-41页 |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40页 |
| ·灰色聚合分析 | 第40-41页 |
| ·灰色决策 | 第41页 |
|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与实例 | 第41-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的净化研究 | 第46-65页 |
| ·前言 | 第46-48页 |
| ·规整碳化物载体的制备 | 第48-50页 |
| ·试剂与设备 | 第49页 |
| ·载体的制备 | 第49-50页 |
| ·规整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50-51页 |
| ·制备试剂与制备的设备 | 第50页 |
| ·二氧化钛负载 | 第50页 |
| ·NaSiO_3、活性炭规整载体负载二氧化钛 | 第50-51页 |
| ·规整光催化剂的孔结构 | 第51-52页 |
| ·规整碳化物载体负载光催化剂 | 第51页 |
| ·NaSiO_3、活性炭规整载体负载光催化剂 | 第51-52页 |
| ·光催化净化器的结构与参数 | 第52-57页 |
| ·光催化净化器的结构 | 第52-53页 |
| ·净化器内部光强的分布 | 第53-54页 |
| ·光催化反应评价系统的布局及其参数 | 第54-56页 |
| ·光催化反应系统的主要实验仪器 | 第56页 |
| ·背景浓度的测定 | 第56-57页 |
| ·影响净化器降解率的因素 | 第57-64页 |
| ·体系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出口风扇的风速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催化剂的量(片数)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光源的布置方式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催化剂旋转制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载体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单纯吸附与吸附协同光催化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63页 |
| ·连续降解疲劳试验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附录 | 第69-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