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主要缩略词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冬枣简介 | 第11页 |
| ·冬枣贮藏期主要病害 | 第11-12页 |
| ·冬枣采后病害防治措施 | 第12-13页 |
| ·物理方法 | 第12页 |
| ·化学方法 | 第12页 |
| ·生物方法 | 第12-13页 |
| ·拮抗酵母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拮抗酵母的筛选途径 | 第13页 |
| ·拮抗酵母的生防方式 | 第13-15页 |
| ·拮抗酵母的增效方法 | 第15-17页 |
| ·拮抗酵母的商业化前景 | 第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冬枣贮藏期病原菌的分离 | 第19-24页 |
| ·前言 | 第1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材料 | 第19-20页 |
| ·仪器 | 第20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 ·致病菌的分离筛选 | 第21页 |
| ·致病菌及致病菌侵染途径的确定 | 第21-22页 |
| ·主要致病菌的初步鉴定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拮抗酵母的筛选与鉴定 | 第24-34页 |
| ·前言 | 第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 ·材料 | 第24-25页 |
| ·仪器 | 第25页 |
| ·主要培养基及目标病原菌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 ·拮抗酵母的分离 | 第28页 |
| ·离体筛选拮抗酵母 | 第28-29页 |
| ·活体筛选拮抗酵母 | 第29页 |
| ·拮抗酵母菌株 26S rDNA D1/D2区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 第29-31页 |
| ·拮抗酵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拮抗酵母抑制方式初探及对冬枣品质影响 | 第34-48页 |
| ·前言 | 第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 ·材料 | 第34-35页 |
| ·仪器 | 第35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35页 |
| ·实验菌种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不同外源物质对酵母拮抗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48-53页 |
| ·前言 | 第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 ·材料 | 第48-49页 |
| ·仪器 | 第49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49页 |
| ·实验菌种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不同外源物质对拮抗酵母体外试验 | 第50-51页 |
| ·不同外源物质对拮抗酵母沉降率的影响 | 第51页 |
| ·不同外源物质与拮抗酵母对冬枣病原菌抑制效果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页 |
| ·创新点 | 第53页 |
| ·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 附件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