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构想 | 第8-9页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难点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民间信仰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国内学者对民间信仰的研究 | 第11-12页 |
·国外学者对民间信仰的研究 | 第12-13页 |
·对新疆汉族民间信仰的研究 | 第13-15页 |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形成的历史 | 第16-20页 |
·东天山地区的概况 | 第16页 |
·清代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6-20页 |
·清政府的移民治边政策为汉族民间信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土壤 | 第16-18页 |
·清政府边地治理中的道德教化策略推动了汉族民间信仰的聚合与发展 | 第18-20页 |
3 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的对象 | 第20-25页 |
·自然神 | 第20-21页 |
·人格神 | 第21-22页 |
·行业神 | 第22-24页 |
·佛教俗神崇拜 | 第24-25页 |
4 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 第25-39页 |
·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的特征 | 第25-33页 |
·神衹体系的多元性 | 第25-28页 |
·信仰需求的实用性 | 第28-30页 |
·信仰场所的混杂性 | 第30-33页 |
·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的历史功能 | 第33-39页 |
·民间信仰的社会交流功能 | 第34-35页 |
·民间信仰的历史记忆功能 | 第35-37页 |
·民间信仰的社会控制功能 | 第37-39页 |
5 清代以来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原因分析 | 第39-50页 |
·清代以来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变迁的历史线索 | 第39-43页 |
·清代至民初:信仰的繁荣期 | 第39-40页 |
·文革时期:信仰的断裂期 | 第40-41页 |
·改革开放以来:信仰的复苏期 | 第41-42页 |
·变迁的主线:世俗化 | 第42-43页 |
·现代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的动机分析 | 第43-46页 |
·一般香客:以祈福、求平安为主 | 第43-44页 |
·神婆团体: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 | 第44-45页 |
·看庙人:看重信仰中的传统道德 | 第45-46页 |
·清代以来东天山地区汉族民间信仰变迁的原因分析 | 第46-50页 |
·外在原因: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变迁 | 第46-48页 |
·内在原因:汉族民间信仰的适应性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