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1 绪论 | 第15-18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起因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 标志设计的概述 | 第18-24页 |
| ·标志设计内涵的阐释 | 第18页 |
| ·标志设计历史的起源及发展脉络 | 第18-20页 |
| ·标志设计的简要分类及构成之美 | 第20页 |
| ·标志设计中的信息量与传播特点 | 第20-21页 |
| ·标志设计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 ·当代标志设计的新风潮 | 第22-24页 |
| 3 当代标志设计呈现多元化表现形式的背景及起因 | 第24-29页 |
| ·“全球化”蔓延带来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品牌竞争环境下的同质化现象 | 第25页 |
| ·新媒体的出现及制作技术的进步 | 第25-26页 |
| ·信息及文化的多元化 | 第26页 |
| ·消费者多元化的审美诉求 | 第26-27页 |
| ·设计理念的革新及设计师本身对新思路的寻求 | 第27-28页 |
| ·传播学等跨学科对于标志设计的影响 | 第28-29页 |
| 4 当代标志设计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 第29-55页 |
| ·多形态系列化的表现形式 | 第29-34页 |
| ·外轮廓的统一,内置图案、颜色、字体等的多样性 | 第30-31页 |
| ·元素的统一、组合的多样性 | 第31页 |
| ·形态的统一、局部的多样性 | 第31-32页 |
| ·风格的统一、形式的多样性 | 第32-33页 |
| ·局部的统一、形态的多样性 | 第33页 |
| ·形态的统一、背景的多样性 | 第33-34页 |
| ·无核心标志化表现形式 | 第34-36页 |
| ·情感化表现形式 | 第36-37页 |
| ·动态化表现形式 | 第37-39页 |
|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表现形式 | 第39-42页 |
| ·篆刻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 第40-41页 |
| ·书法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 第41页 |
| ·水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 第41-42页 |
| ·极简主义表现形式 | 第42-46页 |
| ·品牌文化影响下的极简主义表现形式 | 第42-44页 |
| ·日本“空、白、无”理念引领下的极简主义表现形式 | 第44-45页 |
| ·空灵美学意境中的极简主义表现形式 | 第45-46页 |
| ·代表国家形态的极简主义表现形式 | 第46页 |
| ·手绘随性表现形式 | 第46-48页 |
| ·信笔涂鸦的表现形式 | 第47页 |
| ·至简的线性表现形式 | 第47页 |
| ·不规则的随性表现形式 | 第47-48页 |
| ·多维化表现形式 | 第48-50页 |
| ·立体视觉表现形式 | 第48-49页 |
| ·扁平化表现形式 | 第49-50页 |
| ·字体化表现形式 | 第50-53页 |
| ·汉字标志 | 第50-53页 |
| ·拉丁字母标志 | 第53页 |
| ·不同质感的综合表现形式 | 第53-54页 |
| ·多元化载体的表现形式 | 第54-55页 |
| 5 对我国标志设计的发展以及品牌建设的启示 | 第55-60页 |
| ·对我国标志设计发展的启示 | 第55-58页 |
| ·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材料及传播手段 | 第55-56页 |
| ·立足全球化的思考,弘扬本土文化的精髓 | 第56页 |
| ·关注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注重情感化的表现。 | 第56-57页 |
| ·丰富与发展多形态系列化的表现形式,引领品牌发展的潮流 | 第57-58页 |
| ·对我国品牌建设的启示 | 第58-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