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聚碳酸酯 | 第13-20页 |
·聚碳酸酯的历史 | 第13页 |
·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合成方法 | 第13-14页 |
·聚碳酸酯的特点 | 第14-15页 |
·聚碳酸酯的应用 | 第15-16页 |
·共混改性 | 第16-17页 |
·聚碳酸酯的改性 | 第17页 |
·总结聚碳酸酯与其他材料共混时所用的相容剂 | 第17-20页 |
·聚乳酸 | 第20-21页 |
·聚乳酸的制备方法 | 第20页 |
·聚乳酸的降解 | 第20-21页 |
·聚乳酸基体的改性 | 第21页 |
·聚碳酸酯/聚乳酸共混 | 第21-23页 |
·PC/PLA共混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PC/PLA合金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4-28页 |
·原料和试剂 | 第24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4-25页 |
·实验原料的预处理 | 第25页 |
·LMA的合成及精制 | 第25页 |
·MA-GMA的合成及精制 | 第25-26页 |
·LMA的标定 | 第26页 |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第26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6页 |
·核磁共振(1H-NMR) | 第26页 |
·挤出及注塑 | 第26-27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7页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 | 第27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第27-28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8-58页 |
·无相容剂情况下不同比例PC/PLA共混体系性能的研究 | 第28-33页 |
·聚碳酸酯与聚乳酸的配比 | 第28页 |
·加工过程描述 | 第28-29页 |
·力学性能 | 第29-31页 |
·DSC分析 | 第31-32页 |
·形态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总结 | 第33页 |
·不同相容剂对PC/PLA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33-41页 |
·PC、PLA及相容剂的配比 | 第35页 |
·加工过程描述 | 第35-36页 |
·力学性能 | 第36-38页 |
·DSC分析 | 第38-40页 |
·形态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总结 | 第41页 |
·不同比例EMG对PC/PLA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41-47页 |
·聚碳酸酯与聚乳酸的配比 | 第42页 |
·加工过程描述 | 第42-43页 |
·力学性能 | 第43-45页 |
·DSC分析 | 第45-46页 |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分析 | 第46页 |
·总结 | 第46-47页 |
·添加相同EMG的不同比例PC/PLA共混体系的性能研究 | 第47-50页 |
·聚碳酸酯与聚乳酸的配比 | 第47页 |
·加工过程描述 | 第47-48页 |
·力学性能 | 第48-49页 |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总结 | 第50页 |
·自制相容剂对PC/PLA共混体系影响的研究 | 第50-58页 |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第51-52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53-54页 |
·聚碳酸酯与聚乳酸的配比 | 第54页 |
·加工过程描述 | 第54页 |
·力学性能 | 第54-55页 |
·DSC分析 | 第55-56页 |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分析 | 第56-57页 |
·总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发表或已接收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