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燃油脱硫的重要性 | 第10页 |
| ·硫化物在汽油中的存在形式 | 第10-11页 |
| ·燃油脱硫技术 | 第11-15页 |
| ·加氢脱硫 | 第11-13页 |
| ·氧化脱硫 | 第13-14页 |
| ·生物脱硫 | 第14页 |
| ·吸附脱硫 | 第14-15页 |
| ·常用的吸附材料 | 第15-17页 |
| ·分子筛 | 第15-16页 |
| ·金属氧化物 | 第16页 |
| ·反应吸附 | 第16-17页 |
| ·活性炭 | 第17页 |
| ·活性炭的基本结构 | 第17-19页 |
| ·活性炭的化学结构 | 第18-19页 |
| ·吸附脱硫的机理 | 第19-21页 |
| ·物理吸附机理 | 第19-20页 |
| ·化学吸附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22-23页 |
| ·实验试剂与原料 | 第22-23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3页 |
| ·吸附剂的制备 | 第23-24页 |
| ·活性炭的热处理 | 第23页 |
| ·活性炭的硝酸改性 | 第23页 |
| ·载硼活性炭的制备 | 第23-24页 |
| ·活性炭表面补充水分 | 第24页 |
| ·负载金属活性炭的制备 | 第24页 |
| ·吸附剂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 ·静态吸附脱硫实验 | 第24页 |
| ·静态吸附及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第24-25页 |
| ·吸附剂的孔结构表征 | 第25页 |
| ·吸附剂的XPS表征 | 第25-26页 |
| 第3章 色谱法分析硫化物 | 第26-34页 |
| ·FPD检测器原理 | 第26页 |
| ·FID检测器原理 | 第26-27页 |
| ·不同硫化物在色谱中的分离 | 第27-29页 |
| ·不同的氢空比对FPD负峰的影响 | 第29页 |
| ·FID-FPD联合分析燃油中的烯烃与硫化物 | 第29-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活性炭的表面性质及其吸附脱硫研究 | 第34-53页 |
| ·不同孔结构和活性炭官能团的表征 | 第34-36页 |
| ·热处理表面性质的变化与氧官能团之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 ·油剂比对活性炭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DBT等温吸附线 | 第38-41页 |
| ·活性炭孔结构对吸附的影响 | 第41-43页 |
| ·表面官能团对吸附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活性炭孔径孔容对吸附T和4,6-DMDBT的影响 | 第44-47页 |
| ·活性炭表面微量水分对脱硫的影响 | 第47-50页 |
| ·动态过程吸附脱硫研究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载硼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3-57页 |
| ·硼改性前后活性炭表面性质表征 | 第53-55页 |
| ·负载硼烷的脱硫表征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6章 载金属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7-67页 |
| ·硝酸氧化对活性炭脱硫的影响 | 第57-58页 |
| ·CuO不同种类的不同对脱硫的影响 | 第58-59页 |
| ·金属离子对竞争吸附的影响 | 第59-61页 |
| ·双金属的脱硫性能 | 第61-63页 |
| ·负载单金属与双金属金属氧化物的竞争吸附 | 第63-65页 |
| ·载金属活性炭的动态脱硫实验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7-69页 |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67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67-68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