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矿井热动力灾害发展及演化过程 | 第13-15页 |
·矿井热动力灾害评价与预测 | 第15-18页 |
·矿井灾害救援决策与评价 | 第18-21页 |
·安全评价技术与方法 | 第21-23页 |
·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 第23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矿井热动力继发灾害的特点及规律 | 第26-44页 |
·矿井热动力灾害的特点 | 第26-35页 |
·成因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0页 |
·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 第30-32页 |
·灾害的传播蔓延特性 | 第32-35页 |
·矿井热动力继发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 第35-38页 |
·继发灾害的类型 | 第35-36页 |
·继发性热动力灾害的危害 | 第36-38页 |
·继发性热动力灾害特点及规律 | 第38-42页 |
·矿井火灾的特点 | 第38-39页 |
·继发性瓦斯爆炸的特点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矿井热动力继发灾害的判定方法 | 第44-56页 |
·判定方法的提出 | 第44页 |
·瓦斯爆炸关键指标的判定 | 第44-52页 |
·瓦斯爆炸时间 | 第44-49页 |
·瓦斯爆炸概率 | 第49-51页 |
·瓦斯爆炸位置 | 第51-52页 |
·井下不同区域发生热动力继发灾害的规律 | 第52-55页 |
·封闭区域瓦斯爆炸 | 第52-54页 |
·巷道区域瓦斯爆炸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矿井热动力灾害救援安全性评价指标优选 | 第56-75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6-62页 |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56-57页 |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 第57-62页 |
·评价指标的优化 | 第62-69页 |
·评价指标的优化方法 | 第62-64页 |
·评价指标的优化过程 | 第64-68页 |
·优化后的评价指标 | 第68-69页 |
·评价指标预处理与量化方法 | 第69-74页 |
·评价指标的预处理方法 | 第70-72页 |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 第72页 |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方法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基于AHP-FCE的矿井热动力灾害救援安全性评价 | 第75-99页 |
·模型的构建思想和原则 | 第75-76页 |
·模型的类型及特点 | 第75-76页 |
·建模的基本原则 | 第76页 |
·基于非线性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76-81页 |
·评价模型的结构 | 第76-77页 |
·评价模型的具体步骤 | 第77-81页 |
·评价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 第81-92页 |
·灾害救援案例与指标提取 | 第82-89页 |
·评价模型的检验 | 第89-92页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92页 |
·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92-98页 |
·评价模型在非煤矿山事故救援中的应用 | 第92-97页 |
·评价模型在煤矿事故救援中的应用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6 基于ELM的矿井热动力灾害救援安全性动态预测 | 第99-115页 |
·极限学习机原理与方法 | 第99-107页 |
·极限学习机的原理 | 第99-101页 |
·常见极限学习机算法与特点 | 第101-107页 |
·基于I-ELM算法的改进 | 第107-109页 |
·基于ELM算法的动态预测模型 | 第109-113页 |
·模型的过程与结构 | 第109-110页 |
·模型的训练与仿真 | 第110-111页 |
·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创新点 | 第116页 |
·研究展望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附录 | 第128-132页 |
附表 | 第132-152页 |